南京市社科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着力探索“三三”工作法,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引领作用,为社科强市建设和共建思政工作大格局提供坚强保证。
三个“注重”,主动融入思政工作大格局。注重站在思政工作大格局统筹谋划。党组高度重视,将思政工作要求纳入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机关党建工作要点,专门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将思政工作要求融入单位年度工作要点、统战工作责任清单,瞄准社科专家学者政治引领、社科社团阵地管理、社会大众社科普及等领域,明确将思政工作和联(院)重点业务工作有机结合。注重打造大思政工作队伍。每月常态化开展党务干部培训,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办法》《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文件进行深学细研,每年举办社科社团党建负责人培训班,切实提升联(院)党务干部和社科社团党务干部的思政工作能力水平。注重从科研层面加强思政工作探索。开展“年轻干部政治能力提升与培养机制创新” 课题研究,探索政治能力提升培养的实践路径。开展“将AI技术全面融入社科普及工作”课题研究,积极探索以AI科普赋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增强社会面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三个“聚焦”,致力发挥凝心铸魂功能。聚焦理论阐释,积极营造主流思想舆论。组织社科专家优势资源,以专家视野、学者立场解读公共政策,发挥正本清源、解疑释惑功能,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坚定改革信心。今年以来在主流媒体发表理论阐释文章12篇,聚焦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等年度主题,发挥社科普及特色,开展理论宣讲8场。聚焦学术导向,建好期刊思政高地。所属期刊《南京社会科学》《现代城市研究》通过政治导向引导学术导向,通过议题设置强化学术界思政引领。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专栏,今年以来刊发重磅专栏论文7篇,尤其注重青年学者的思政引领,积极扶持青年学者成长,青年学者发文量占比达38%。聚焦社会心态引领,深化“南京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紧扣民生热点,形成六大课程体系,今年以来面向“一老一小”开展社区讲座34场,同步推进网络课程建设,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出首批精品网络课程10集,将基层理论宣讲融入“叫好又叫座”的社科普及项目,被省社科联评为社科普及特色品牌项目。
三个“常态”,夯实思政工作能力基础。常态组织《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读书班。立足思政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职责使命的高度契合性,持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每月集中1天,以支部集体学习研讨、专家辅导、参观见学等方式,对《纲要》十二个章节进行分专题学习。今年以来,集体学习4次、专家辅导4次、参观见学1次。常态抓好青年干部理论学习提升工程。立足既是思政工作对象、又是思政工作队伍基础,面向青年干部,开展“社科青年精神铸脉”系列活动,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小组建设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每月举办1期,以学术沙龙、下沉调研、热点研讨等多种形式,由青年干部轮流策划组织。通过主题策划、方案制定、活动主持、信息宣传等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为社科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常态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精心设计网络问卷,全面了解联(院)干部队伍在工作学习、思想困惑、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真实想法,通过一手数据发现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召开思政工作交流会、加强思想动态分析研判、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固定每月最后一周周三为谈心谈话日,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地坦诚交流,交换意见、解开疙瘩、解决困难、凝聚共识,起到了稳定工作队伍、服务社科发展的良好作用。
通讯员:吴伟、马天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