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23年1月18日发表于《南京日报》A10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乡村旅游业是乡村特色产业的代表。近年来,“就地游”“微度假”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首选的旅游方式,激发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国庆节期间,前往城郊公园、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公园的游客占比居于前三位,分别达23.8%、22.6%和16.8%。南京乡村旅游同样发展迅速,2022年仅国庆7天,全市63家乡村旅游监测点接待的游客总量就达到99.35万人次。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南京旅游业最活跃的产业业态和最重要的增长极,也是全市乡村振兴的先行领域和主要阵地。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7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家,较大规模的房车营地8家,各类乡村旅游点400多家。乡村旅游的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资金投入稳步增加,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如浦口微度假,来江宁织造幸福,“茉”然回首、缘来六合,溧水来了都说好,国际慢城、闲静高淳等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乡村旅游的业态也更趋多元和集聚,“吃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链发展生态正在逐渐成形,乡村驿站、房车营地、乡村民宿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同时,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深入推进,“南京乡村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南京智慧民宿服务平台”等为发展积极赋能。
但南京乡村旅游现状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系统性研究和规划不足,除民宿业外,对乡村旅游的环境、餐饮、购物、服务、安全、管理等环节还缺少统一的乡村旅游高质量服务标准;产业融合程度不够,不仅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旅游项目及产品同质化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乡村旅游与数字经济之间的融合程度也相对较低;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南京的乡村旅游还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项目,规模小、布局分散的问题较为突出;专业化人才较为缺乏,尤其缺乏既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又熟悉旅游业发展情况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农业、建筑、艺术、手工、民俗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行业传承人与创新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可以从推动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增长极入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
A 进一步制定并完善乡村旅游相关制度体系
尽快编制南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针对南京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出台精准政策,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探索建立适合乡村旅游特点的统计体系、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全面系统地梳理当前南京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对全市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普查,提高乡村旅游的科学统计水平,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制订统一完善、覆盖面较广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对旅游的环境、交通、公共基础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安全和监管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加以统一和完善。
B 构建结构合理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深入推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高质量建设。围绕江宁街道黄龙岘茶文化村、江浦街道不老村、横溪街道石塘村、白马镇李巷村、谷里街道双塘社区大塘金村、东坝街道三条垄田园慢村、永宁街道大埝社区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拓展宣传渠道,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旅游村。
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利用浦口、六合以及江北的临江优势、江宁和栖霞的近郊优势,高淳和溧水的生态优势等,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开发、培养系列化、差异化、有特色、多元立体的、受游客喜爱的乡村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构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发展态势,形成鲜明IP,减少同质化现象。
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科技基础雄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等农业科技中心,以及栖霞金箔锻制、高淳羽毛扇、溧水玉带糕等非遗项目的内在价值,打造非遗展演、沉浸式农业科技场景等融入体验项目。
促进乡村旅游业态迭代升级。加快推进莱斯乡村、都市农园等新型乡村文旅项目发展,同时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与体育、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融合,促进其从以参观、休闲度假为主,向文创、科教、互动等多元化形式转变,构建起不断推陈出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C 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数字化程度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再造。运用数字技术,将乡村空间内人、房、企、事、物等要素进行数字化处理、系统化整合、可视化呈现,实现对乡村文旅资源的精细摸查与科学规划。利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景点呈现形式、提高互动体验。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水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系统(智慧营销平台)”为载体,全方位助力乡村全域旅游资源协同化、数字化、智慧化运营。借助数字化技术,基于游客的行动轨迹、消费轨迹等大数据信息,进行精准画像,打造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文旅服务体验。
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全域管理水平。采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建立全域无死角、数据无壁垒、沟通无延迟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
D 加大乡村旅游 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
推出更加精准化的人才吸引政策。要加强对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推动南京人才政策创新,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特点,制定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制定落实精准化人才吸引政策,把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提高对优秀旅游人才的吸引力。
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育。根据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专业化人才的培育。深度挖掘熟悉当地情况、更具乡土情感的专业旅游人才。加强与南大、南师大、南财大、南京旅游职业管理学院等高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的合作,有针对性地联合培养人才。
创新可持续化留人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美化乡村环境,完善医疗、教育、娱乐、养老等公共服务建设,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才成长,解决好人才所急所需。同时,可以通过政策、税收、土地、激励等优惠举措促进人才回流,吸引本土大学生等回乡创业就业。
E 提高乡村旅游 综合治理能力
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业的监管力度。督促旅游景区进一步提高文明服务水平,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诉处理力度,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星级宾馆酒店的管理工作等。
提高安全发展水平。强化文旅、农业农村、卫健、公安、消防、安监、民宗等管理职能部门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履责能力。定期举行乡村旅游安全知识培训,在重要节假日前对景区景点、宾馆酒店进行旅游安全综合检查。建立安全检查巡查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健全乡村旅游安全规章制度和治安处罚制度等。
提高乡村旅游环境保护水平。强化宣传力度,树立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从与自然资源环境冲突最小处入手,打造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项目,平衡好旅游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作者黄南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陈燕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