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科网
首页 > 智库建设 > 决策咨询

完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发布时间: 2023-03-09 17:49:00   来源: 市社科联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本文于202314日发表于《南京日报》A11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强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性,已成为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被纳入“八大产业链”体系。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海、北京等省市纷纷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应聚焦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争取在世界级一类创新药获得突破,提升在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网络中的地位。

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应大力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形成市场与政府协力推动机制,着力丰富市场主体、创新主体、政府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层级合作网络关系,切实发挥人才猎头机构的“引才融智”效用,缓解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用才难”问题,改变“有高原无高峰”现象,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人才高地。 

聚焦市场与政府协力合作制度,大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将政府主导人才培养格局转变为市场主导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南京以项目投资、新药研发补贴、人才引进补贴、人才安居房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力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间维度上成效显著,但横向比较,与其他先进城市的差距仍然不小,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生物医药企业规模也亟待提升。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规模扩张与药物创新紧密相关,而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衔接急需发挥市场机制灵活作用,借助市场力量实现企业主体创新需求和科研院所资源供给的快速高效匹配。应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主动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研发资金占营业额比例,研制出市场急需新药和医疗器械。 

丰富市场主体、创新主体、政府机构等生物医药产业行为主体之间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多层级合作网络关系。构建生物技术企业之间、生物技术企业与制药企业之间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水平合作子网络。主要通过企业之间关于科研项目、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人才联合培养目的。构建生物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关于人才培养的垂直合作子网络。南京已提出构建校企合作协同机制,推动在宁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创新,这给生物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带来福音。应大力开展与上游科研院所创新源之间的合作,通过新药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公共服务平台、博士生人才、博士后等领域,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培养生物医药产业急需人才,推动校企长期深度稳定融合。强化科研院所、高校和国家试验室等研究机构之间协同育人,支持和鼓励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示范构建育人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切实发挥猎头机构引才融智作用,建设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为生物医药企业招揽海内外优秀人才。南京人力资源服务业呈现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业务类型日益丰富、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的态势,为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底,南京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达1124家,年均增长率达到26.7%,从业人员达1.02万人。目前,南京有5家市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要加大猎头机构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一支职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猎头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上海外服、北京科锐国际等大型人才服务龙头企业,为引进跨国制药企业和跨国制药企业研发中心对接人才资源、打通流动壁垒提供精准服务,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高地培养人才,为“海聚英才”的后续培养提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并给予精准化引才奖励。 

(作者王飞为南京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费爱华为南京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本文为2022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南京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研究”(22YB03)、2022年度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提升南京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202206020)阶段性成果。]

南京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