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科网
首页 > 智库建设 > 决策咨询

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与现代创造

发布时间: 2023-09-01 15:31:00   来源: 市社科联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本文于2023年6月7日发表于《南京日报》A09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起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理解其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之文明而持续传承的内在动因,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投身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中来。

[中华文明持续传承的内在动因]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原生性文明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明之内核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延绵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建构起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只有全面认识和读懂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和精神品格,理解其持续传承中的内在动因,才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正创新,不断开创中华文明的时代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持续传承的内在动因找到了思想之钥,对中华文明自身属性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脉认知更加清晰。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连续性不是偶然发生的,有着文明主体觉悟的历史必然性,在根本上取决于中华民族作为同一文化共同体所确立和追求的精神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共同塑造。如何理解在文明发展演进中主体精神上的觉悟,必须在把握文明发展的总体特性上加以省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体现了主体在文化上大道之行接续传承的价值信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体现了主体在文明创造中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体现了社会个体聚合为社会整体,进而掌握自身命运的共同信念和强大意志;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了主体对于他者的开放胸怀,以多元共存的主体和谐去创造兼收并蓄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体现了主体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目标取向上的建设性和促进性,以文明互鉴共生开创人类未来。

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源流和文明基因,走出了一条以主体觉悟构建内生精神力量、持续传承文明、推进社会进步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价值信守、进取人格、共同意志、开放胸怀和互鉴共生的目标旨向,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融于主体的精神传承与创造,构筑了中华文明持续传承的内生动力,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节,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把文化之根牢牢地扎在中华文明深厚的基础之上,以科学真理武装头脑,以先进思想引领航向,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力量,才能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探索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而形成了推动文明进步的强大主体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法宝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将这一对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的揭示运用于中华文明的持续创造,必定要同中国具体的国情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相结合,形成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唯有“两个结合”,才能将真理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与其实现条件有机统一于社会实践,找到正确的文明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一系统性阐释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规律性认识,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在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所形成的文化主体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植根在中国大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创生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文化形态,而且造就了生机勃发、充满自信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建构于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以强大的主体自信和时代的蓬勃生机,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新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创造]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文明新形态是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主体创造成果。与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扬弃资本文明悖论,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根脉有机贯通起来,实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以新的伟大创造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样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担当起中华文明接续创造的历史重任。

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从深化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增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三个有机联系方面实质上构成了对文化主体精神自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指明了砥砺方向,为建设文化强国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路径。坚定文化自信是主体确立人生志向的根本,核心在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关键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让中华文明之智充盈每个人的心灵。秉持开放包容是主体提升自我发展的气度,核心在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用先进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让中华文明之鉴更好地走向世界。坚持守正创新是主体自强不息的追求,核心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关键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人类发展未来。

使命在肩,唯有奋发。中国的每一次崛起都是文化融合创新的过程。坚定文化自信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的历史自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精神创造。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开启了新时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是对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思想觉悟。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源自主体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起强大主体创造力量。

(作者曹劲松系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南京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