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23年7月12日发表于《南京日报》A06版
●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教育和科技资源集中度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汇聚广,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第二,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与科技的综合优势,形成全民素质拓展与提升的示范和引领效应,进一步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厚植人才培养的素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打造新时代“天下文枢”“创新之枢”“人才之枢”。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明确要求,既是对江苏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江苏实践探索的殷殷期待。如何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在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上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成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主题和光荣使命。使命在肩,唯有奋发。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为引领,牢牢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进一步筑牢文化根基,持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以新的社会现代文明高度展现文化强省的时代风采。
坚定历史自信,筑牢文化根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要筑牢江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实施的文化工程,创新了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和繁荣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举措,不仅具有构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传承作用和价值引领意义,而且成为文化强国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开创文明新篇的精神支撑。江苏位于长江下游,长江干流东西横贯省域中南部入海,拥江海交汇之地利;同时大运河南北纵贯省域中线,形成与长江干流的十字交叉,得通江达海之先机。这一独特的水运枢纽区位奠定了江苏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通济功能与历史贡献,同时也形成了水韵江苏、富济天下、仁和社会的文明基础和文化格局,构筑起江苏的人文底色。
江苏的人文底色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文化根基。新时代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到马克思主义,注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来,形成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新优势新成果,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新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空间,承载中华文明智慧,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人们弘扬民族精神、创造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江苏要以参与建设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在集中展现江苏文脉保护和有序传承的基础上,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和现代文明创造的新成果融汇其间,为中华文化标志镶嵌上璀璨明珠。
拓展素质教育,增强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文明进入到知识创新时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唯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有效增强实现强国目标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中国现代化建设人才来自人民群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国家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形成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生力军;而且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更多的人才来源,形成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素质人群基础。江苏教育基础雄厚,有着较强的科技发展实力,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上走在全国前列,为进一步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何发挥好这一基础优势,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实现新跨越,需要不断拓展素质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促进现代科学技术普及应用,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崇文重教是江苏的文化传统,科技创新是江苏的时代脉搏,两者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沃土。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教育和科技资源集中度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汇聚广,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第二,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与科技的综合优势,形成全民素质拓展与提升的示范和引领效应,进一步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厚植人才培养的素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打造新时代“天下文枢”“创新之枢”“人才之枢”。
丰富精神滋养,提高文明程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全面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人的精神富有则为全面发展提供价值追求的持久动力,创造更为广阔的文明视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决定着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和文明风尚,持续激发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的共同作用。以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需要,是人们获得美好生活体验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内生精神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营造积德行善、知书达理的和谐社会氛围,让真善美成为人们的内心向往和行为向导,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源泉所在。江苏人文底蕴深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提供较为优越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同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为文化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文化繁荣,需要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以标准化、均等化解决好文化服务质量中的短板问题。同时,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引导和激励人们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完善社会德育和美育体系,让美好生活滋养美好心灵,让美好心灵引领美好生活。
江苏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先行区,也是受全国表彰的文明城市的集聚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要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持续发挥文明城市标杆的引领作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培育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新风新貌,不断在文明实践中探索新经验、取得新成效、做好新示范。
(作者曹劲松为南京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