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23年7月26日发表于《南京日报》A7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并对南京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等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以来,南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促进经济复苏,从2023年上半年的发展情况看,全市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发展质效持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达8.9%,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长迅速,金银珠宝、化妆品、汽车等升级类商品的消费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逐步显现,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产业增长明显。同时,重大项目加速推进,高技术产业的投资贡献作用持续增强,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增速快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7个百分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对南京来说,要针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同时还需着眼长远,积极谋划未来发展战略重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持续进步。
将稳定和提高居民收入作为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重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虽然今年上半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明显,尤其是餐饮以及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汽车类商品等领域的消费,增长较为迅速,但全市消费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压力较大。为此,南京短期内要将提高居民收入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加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大对重点人群就业的帮扶力度。要积极发展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多元化就业等新型就业方式,培育数字化技术员、上门代厨、陪玩跑腿员、陪诊师、易货师等新兴就业岗位,更好地激发年轻人的就业积极性,扩展就业渠道。中长期则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定基于扩大就业的南京产业发展政策,为扩大居民收入水平提供政策指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将激励民间投资热情作为提振市场信心重点
今年上半年南京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正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复苏的先行领域。接下来,要进一步提振经济信心,在持续推动大项目招引和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民间中小型投资的关注度,这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致远尤为重要。南京可以围绕如何促进民间投资,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少“隐形门、旋转门、弹簧门”等现象,在民营与国企、中资与外资之间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及时了解和解决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能源、环境保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等国家鼓励发展领域的建设,提高民间投资的收益率,激发投资热情。
将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作为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南京今年上半年经济复苏迹象明显,经济运行质量在同类城市中处于前列,这与南京长期以来注重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注重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密不可分。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南京要抓住当前国内外经济正处于疫情后复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进行产业的谋划与布局,加快推动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及韧性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及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巩固南京传统产业在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积极谋划和培育未来产业,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南京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地位攀升,提高南京经济的长期增长能力。
将促进外贸产品结构调整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不断创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当前我国正处于外贸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新能源领域的产品出口正在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914.94亿元。接下来,南京要进一步加快外贸产品结构调整,推动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新能源产品的出口。同时,发展壮大中医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数字产品服务等具有地方特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积极塑造南京出口品牌,提高南京产品在全球的影响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作者黄南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