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9-23 09:14:00 来源: 交汇点新闻 字体大小:【大】【中】【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交汇点讯9月19日,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南京市社科联承办、南京晓庄学院协办的2024年度江苏省“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座谈会”南京专场会议在南京晓庄学院举行。
会议交流研讨环节,六位省内外城市治理领域专家学者及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聚焦“城市治理创新中的数据要素驱动与营商环境优化”主题,分别从强化政府赋能、解锁数据价值、探索治理温度等具体方面分享自身观点,共同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径。
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哈明茸发表题为“强化政府赋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演讲。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营商环境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哈明茸表示,南京目前的营商环境建设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包容、便捷和规范。根据行业的特点,制定出台大量扶持政策,充分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助力本土品牌孵化;区位优势明显,拥有千万级大型机场、亿吨级海港码头、二十二条国际客运航线、三条国际货运航线,客货运服务高效运行;结合国家和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科学有效推进简政放权,编制市级层面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严格监管执法。哈明茸表示,商务局将继续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南京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引领者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主任陈希希在《解锁数据价值,重塑城市治理》的分享中,强调了数据要素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城市治理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公众需求和管理挑战,需通过高位统筹推动数据共享,强化数据回流与质量反馈,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环境。她分享了国内外典型城市的成功案例,如纽约、新加坡和上海在数据开放、顶层设计、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并特别提到杭州的“城市大脑”体系,展现了数据驱动城市治理的广阔前景。针对江苏,她提出了六点建议,包括强化高位统筹、数据回流与质量反馈、构建数据空间、提升专业能力、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及鼓励数据创新应用,旨在通过数据要素赋能,推动江苏乃至全国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院长李昌庚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区治理历史轨迹,以史为鉴,分析当前基层社区治理为何加强党建引领并以此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李昌庚表示,城乡基层治理重心在社区,我国应当将社会治理所需求的人财物下沉到基层,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权责利统一,充分调动不同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将是未来基层社区治理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走向。一方面,“自治”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需要相应的道德约束、精神信仰和法治保障;另一方面,“自治”无法或难以企及的领域需要法治保障,基层社区“自治”难以解决的矛盾纷争及其群众诉求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将成为一种内心信仰和习惯。此即是我们常说的基层治理的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
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薛莉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社会治理和营商环境的关系,认为应以数据治理为关键,打造更为友好的营商环境。薛莉表示,营商环境治理一方面是通过社会治理,增强企业的社会性,实现社会的廉洁,让人人都参与到社会治理行动当中来;另外一方面,通过社会治理增强社会的公共性,实现社会的团结,达到人人能够友好合作,享受营商环境治理的成果。薛莉认为数据治理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城市治理赋能,也可能会增加职能部门的负担。应对数据和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进行智能分析、预判和研发,以正确的方式把社会的风险、企业的风险、经营的风险悄无声息地处置到位,最大化发挥大数据赋能作用。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新生以《探索有温度的城市数智化治理之路》为题进行分享。张新生指出,城市数智化治理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温度的城市数智化治理,强调在科技赋能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让城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和人性化。张新生认为有温度的城市数智化治理之路要聚焦三个方向:体现数据治理的温度、提高城市治理的精度、加快治理响应的速度。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和精细化。同时,有温度的城市治理还需要关注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倡导以人为本,确保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让数智化治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
南京慧尔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慧交通领域智能雷达的研发、生产及场景应用推广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军表示,广域雷达有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探测、高精度定位的优势,完全符合智慧交通的要求。张军认为,数据平台对于智慧交通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慧尔视打造了“大禹”软件平台、“精卫”数据平台、“扁鸿”评价平台三大平台,形成了基于雷达的智能感知网络。希望通过交通数据的抓取、生产、服务,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体检”,助力我国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政 张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