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11月9日,以“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2023长江文化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社科联(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深研长江文化的专家学者,与长江流域城市代表齐聚一堂,从内涵与价值、脉络与关联、方法与路径等方面深入共商、共话长江文化发展,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出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龚良;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南京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顾江等六位专家学者围绕“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精神内涵”“挖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等主题分别发表演讲。
会上,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总裁曹文忠发布《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3》。报告聚焦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要求,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长江流域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对象,围绕长江流域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实践,建立衡量长江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现代化数字评价标准体系,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人文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立体化数字罗盘。
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市社科院院长,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现场发布《长江文化发展蓝皮书2022—2023》。蓝皮书站在全国视角,归纳阐述了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用案例形式展现长江沿线城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要求的生动实践,并提出了新发展阶段保护传承发展长江文化的路径思考。
会议现场宣读了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特聘研究员名单,并发起长江文化研究联盟倡议。
当天下午,重庆智库暨大运河智库创始人、理事长王佳宁;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研究分院办公室主任汪晓春;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主任樊志宏;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立;宜昌市文旅局二级调研员鲍希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郑世卿;同济大学历史环境再生中心(常青院士工作室)规划主任邱枫;南京扬子江开发置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仲涛;芜湖滨江文旅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萍;宜宾市翠屏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机关党委书记赵雁宇等10位长江沿线城市代表和专家将围绕规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实现路径城市实践、城市更新文旅融合创新实践进行案例分享。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中心高级规划师、研究员胡新均,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将进行点评交流。
长江流域绵长宽广,长江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长江文化以其众多历史悠久、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独树一帜,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以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南京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得到了长江文化的滋养,从北阴阳营文化、湖熟文化和吴越文化到“天下文枢”、世界“文学之都”,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孕育出了南京的文化基因。大江东去,奔涌数千年,为南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据统计,长江南京段共有南京城墙、龙江船厂遗址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江苏省级、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关键承载区,同时也是当代长江文化的重要展示地。近年来,南京紧抓长江文化发展机遇,与国家高端智库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建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加强与长江流域城市协作,将长江文化充分融入南京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发展、延伸长江文化内涵,为广大专家学者搭建一个长江文化研究的平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好地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发展。
此外,南京积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整合南京长江大桥、浦口火车站等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符号,集纳长江游轮、长江生态示范区等文旅资源,重点打造长江文化博物馆标志性项目。目前,南京正在积极构建以长江文化博物馆为引领,包括西街遗址公园、石头城遗址公园、六朝石刻保护和展示、明故宫遗址保护与展示及明外郭遗址绿色廊道、海丝文化展示片区、下关和浦口近代文化保护展示片区、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渡江胜利纪念馆及长江大桥展示园、世界文学之都数字展示平台、新济洲和八卦洲生态保护示范片区等10个项目在内的“1+10”项目体系。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