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刊物 > 南京社会科学

社会母体与创意循环

发布时间: 2017-03-29 09:42:07   来源: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城市空间的审美生命周期思维

郑德东        

 

 

   城市空间中的审美意象,除了在艺术传播中广为渗透之外,由于其“公共性”——往往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城市园艺等方面,它还承担着社会属性的体现、公众思想的导向、政府形象的传播、城市文明的象征,以及历史脉络的延续等传播载体,不断丰富并鲜活着社会母体的血液。这种相依性也同样表现在社会母体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母体的孕育之下,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创意循环,形成了公共艺术固有的生命周期思维,并持续以这种思维迎合甚至影响着社会母体。社会母体也正是在这种生命周期思维的帮助下得以进步、发展。

关键词  社会母体;艺术传播;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审美生命周期;创意循环;政府形象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7)03-0058-06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7.03.008

 

作者简介  郑德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南京 210096;齐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  南京 210096;张蕾,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南京 210096

 

 

人类社会一直是艺术诞生并得以存在的基础,社会人类学中所提到的诸要素也正是公众审美意象不断发展的动因和持久动力。而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中审美的重要载体,由于其“公共性”承担着除艺术传播之外的社会属性体现、公众思想导向、政府形象传播、城市文明象征,以及历史脉络延续等传播载体,不断丰富并鲜活着社会母体本身。正如玛克斯·德索尔在《美学理论》一书中提到的,“当唯物主义大胆地将精神赤裸裸地与肉体合而为一时,实证主义则建立了一个自然力量的体系”①。这两者的相依性也同样表现在社会母体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审美的代表和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母体的孕育之下,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创意循环,形成了城市空间固有的审美生命周期思维,并持续以这种思维迎合甚至影响着社会母体。我们要发现并掌握这种思维,就首先需要对社会母体与城市空间中的审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知,这里从公共艺术着手,对其作进一步阐释。

一、社会母体与审美艺术形式

欧洲文化创意规划资深咨询师查理斯·兰德利曾说“社会母体有一项重要的资源,那就是人”②。的确,因为人的智慧、欲望、动机、行为等因素使部落蜕变出政权,使渔、猎、耕为主的乡村演化出多元化城市,使社会母体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而这一系列演进的历史、形成的地域化文明、倡导的政府形象、现有科技化程度以及公众的社会习惯与素质等成为了与城市空间中的审美艺术形式最为息息相关的内容,同时也是决定公共艺术这一载体的核心思想。

1.城市文明

本文所指的城市文明,包括城市历史与地域文化两部分。钱学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城市的通病:“……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人们见不到绿色,连一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针对这样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各自的城市文明,策划出地域性艺术的文化脉络。历史遗迹是曾经的地域艺术,正在创造的是现在的地域艺术,“曾经的”和“现在的”应该有一种潜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公共艺术中所谓的地域“传承性”。社会母体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养分与素材,而公共艺术又连接着城市文明的“过去”和“现在”。换而言之,社会母体需要在城市中有历史文明(或地域文化痕迹)的存在,而公共艺术恰好作为一个纽带让它们在现代社会得以和谐地存在,成为连接现在与历史的桥梁。

2.行政形象

这里包括政府行政形象、企业管理形象、高校教学形象、赛场体育精神等等符合场所管理者或施政者所倡导的场所精神的形象内容。因为“良好的公众形象能够使政府以较少的成本、较短的时间形成公众认同、支持和配合的社会氛围,从而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政府亟需通过“形象战略策划、公关活动策划、媒体传播策划三个方面提升政府的社会形象”③,而公共艺术由于其“公共性”具有了公众平台,又由于其“艺术性”决定了其对公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天生具备了成为形象传播媒介的条件,如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广场雕塑、南京中山路上的孙中山像、北京奥运村的水体景观艺术、哈佛大学校园的艺术蚀刻……它们都成了最好的窗口,作为场所的名片而管中窥豹式地感知施政者所治理的一方乐土,或作为一杆旗帜而暗暗透示着施政者所倡导的精神理想光辉。

3.科技化程度

一个社会的科技化程度直接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完成形式。人类文明对火的使用出现的木炭,以及研磨技术掌握后的一系列自然色彩,被使用在各类早期岩画中;中世纪的蛋彩画和密宗画,由于宗教对色彩的苛刻需求,使制色师行业空前繁荣,进而促生了公共壁画艺术;工业革命以来的石材切割技术和金属加工工艺的完善,使超大体量的公共雕塑成为可能,也为公共雕塑的精密加工提供了便利;现代机械动力学原理和技术使现代动态艺术在拉法索带领的动态艺术组织(KAO)下开始走入公共空间,大量以机械传动、富有韵律变化的动态公共艺术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内涵与外延;而电子业的长足发展使得各国的经济中心催生出了一条又一条数码世界现代街区(如有“广告艺术中心”之称的纽约时代广场),LED显示屏配合光影技术、数码技术形成了极富视觉震撼力的新形式艺术表现……毫无疑问,科技化程度决定着公共艺术的手段,而公共艺术的科技手段应用又为科技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瑰美的面纱,提供了一个彰显异彩的舞台。

4.公众审美习惯与素质

公众审美习惯与素质决定着公共艺术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被欣赏程度,直接决定着创作者进行设计时所应着重考虑的视角。当代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各类转型,在第二轮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许多新异的公共艺术形式都成为许多城市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公共艺术的创作者或者其设计策划团队对城市的公众审美习惯与市民审美素质进行重新评估,对设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逻辑组织和创作线索的排布,做到抓住公众的审美敏感要点,有的放矢。基于所在地块公众审美的素质的基础上,既能够为受众在解读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审美助力,又不会太过直白而恰如其分地突出创意表现的精彩亮点;避免出现因过于晦涩而令受众如坠五里云雾,抑或因过于简单直接而导致的不耐欣赏回味。

此外,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的吕方研究员还认为应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社会群体文化需求”、“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社会发展文化需求”、“社会创新文化需求”④。事实上,这些都是审美艺术形式在决定之初所需要认真思索的内容,因为只有越全面地兼顾了社会母体所富含的复杂特点,才能做到对公共艺术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打造,公共艺术才能真正与公众对话,并将审美冲突降至最低或彻底化解,通过培养共识促进积极参与,与社会母体建立一种彼此依赖的亲密关系,公共性的优势语言才能最大化地得以体现,城市空间的审美意象方可借公共艺术的形式将艺术传播等职能属性真正地发挥出来。

二、社会场所的创意循环

创意循环始终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创意循环过程:“城市的社会语境-文脉网络沟通-策略平台落实-受众群体对话与反馈-重新融入并丰富城市社会语境”。整个过程中,由社会母体与公共艺术共同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动态循环。施政者、设计者、市民、交互途径等都成为了这个创意循环的一分子,并彼此担任着各自的角色。前三个环节往往是公共艺术落成环节,即城市的社会语境取决于社会母体的特征属性,在设计策划团队对文前提及的各复杂要素重新评估后,通过固有的网络沟通与受众建立新的互动关系,最终完成设计构想并在策略平台得以落实。这三个环节的实施,使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完成了从动机、到设计、到建造的一系列动作。对于市政项目本身而言,至此告一段落,而作为城市社会场所的创意循环却只进行了一半。政府通过各层级和相关部门的测评,有选择地对公共文化艺术进行支持,以地方政策或专项资金促进平台的搭建与落成;成形的公共艺术走入市民的生活空间,以各自的艺术形式与受众发生对话。其中有导向,有碰撞,有接纳,有反馈,最终与市民达成一种意识上的融合平衡,这种平衡一旦扎根于城市中,就转而重新融入并丰富社会语境。随后,作为社会母体中发展后的城市社会语境,准备着新一轮的创意循环。下面,我们以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上的一个城市公共艺术——《自由女神像》为例,逐个分析其各要素的角色与特点。

 

 

1.城市的社会语境与文脉网络沟通

《自由女神像》设计建造的城市语境是为庆祝美国独立战争100周年,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最初的动机只是法国资产阶级学者出于对共和国的向往希望尽早结束君主立宪,于是共同筹资委托雕塑家巴陶尔第(Bartholdi, Frederic-Auguste)设计创作而成。巴陶尔第从动机设想到动手创作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充分理解美国纽约的社会语境,其间反复与美国和法国学者、政治活动家等文脉网络商讨与沟通之后,充分理解了时代与地域的社会语境,于1969年前后开始着手创作⑤。也就是说,雕塑家巴陶尔第先生用了整四年时间才仅仅完成了创意循环中“城市的社会语境”、“文脉沟通”两个环节的积累,这些繁复而漫长的梳理沟通工作并非没有意义——在此期间,一方面他找到了种种阶层渴望的理念关系;另一方面它通过反复测试对创意的确定表达、认知弹性、审美公正度等因素进一步把握和强化。这些工作,为他“策略平台落实”环节的顺畅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成为不朽的公共艺术作品提供了民众意识层面的综合保障。

2.策略平台落实

《自由女神像》的策略平台落实经历了两个部分:(1)策略平台的创作落实,(2)策略平台的建造落实。巴陶尔第先生基于社会语境的充分领悟后,经过反复调整,最终将造型锁定在美国民众所熟知的德拉克洛瓦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中,戴着弗里吉亚无边便帽的年轻女性所表现的自由气质上。随后,又根据美国特有的宣扬“自由”、“民主”社会语境,加入了诸多创作装饰元素,如女神希腊式的长裙下象征推翻殖民的断铁镣,左手抱着的书本是镌刻着178674日(美国独立日)的《自由宣言》,严峻而神圣的面庞上带着“七尖桂冠”——象征美国联邦共和精神与自由意志辐射到七大洲,右手高擎着以广博之爱照亮世界之火炬等等。在创作过程中,为保证策略平台落实的可靠执行,巴陶尔第依然回顾前两个环节的内容,不断与美国各界人员看样稿,沟通,调整;最终创作定稿后,《自由女神像》在1876年的费城100周年纪念会展出。至此,策略平台的创作落实基本完成。而在建造落成方面,由于该公共艺术作品同时作为建筑雕塑的形式而存在,体量过于巨大导致需要庞大的资金完成建造,普通的公共艺术专项经费并不能足够负担支出,财务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由于创作落实后民众极高的支持和认可度,政府与民众为了这个策略平台的落实专门组成管委会着手推动工作,其中以普利策发动的募捐运动最有影响,他在《世界报》头版社论上撰文,号召美国公民为《自由女神像》基座进行募捐,18858月预计的募集金收讫,开始动工建造。事后有专著评论“以报纸为阵地,竟然奇迹般带动了一个民族的热情,国家和人民为信仰凝聚在一起……”⑥。毋庸置疑,《自由女神像》是政府、市民、企业家、学者联合打造城市公共艺术策略平台的一个典范。

3.受众群体的对话与反馈

受众群体对话是社会场所中创意循环的第四个环节,也是考验公共艺术能否最终为公众所接受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分为直接对话与间接对话:直接对话是受众直接与公共艺术发生情感交流,并产生一系列直观感受;间接对话则是受众群体通过新闻媒体、电视电影节目,以及他人口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对话。后者的对话常常是不全面的,因而受众群体也往往会自发地通过前者的方式进行对话矫正。而受众在经历了对话之后基于对象产生的一系列相关反应,就是受众群体的反馈过程,因而反馈结果又分为积极反馈与消极反馈。积极反馈一般指受众针对城市空间中的创意对象得到了良性的审美感受,并通过人类行为对其进行良性的信息扩散;消极反馈则是通过审美行为并未得到心理预期的精神收益,并在意识碰撞之后一段时间内并未接纳和融合,伴有负面的评价。事实上,消极反馈和积极反馈在“受众群体对话与反馈”环节往往同时存在,而一件公共艺术品即使在落成前获得了受众的支持,也并不代表在群体对话后没有消极反馈。《自由女神像》的前三个环节在当时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绝大多数纽约市民,甚至整个美利坚合众国许多公民都对这一公共艺术抱有好感或表示支持,但并不是说没少数派声音。在《自由女神像》落成后的几个月里,部分报纸、杂志陆续出现了一些社论通过“自由意志”来质疑《自由女神像》存在的意义,他们认为“自由”并不能也不应该真正代表美国精神。在美国这样一个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许多宗教徒认为夏娃和亚当以“自由意志”逃离伊甸园,代表着对“主”的背离——这也正是基督教中“原罪”的由来。同时他们认为,自由并不能高于一切,也不能代表美国精神,更不能成为美国的代表,一些极端的社论甚至认为《自由女神》就是夏娃的末世复活。自由女神所处自由岛管理处专门针对这些消极反馈,作出了反应和解释,并在宣传上也做了一些调整,而许多社会学者和市民也加入到了辩论的行列,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骚动之后越辩越明,慢慢沉寂了下去。任何一件公共艺术品都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质疑的过程,也就是新社会文化元的分娩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受众群体对话与反馈过程是随着公共艺术品持续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环境、社会心态的变化,这种对话和反馈会不断变化,产生不同的效果。

4.重新融入并丰富社会语境

这一环节是社会场所创意循环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新一轮创意循环的准备就绪,在经过受众群体对话与反馈的公共艺术不但脱胎于原有的城市语境,融入后的地方认同感还加入了当时代人群所代表的思想意识,使城市形象不会固化在往日而得以补充新的附加价值,从而激励一连串发展的动因,促成城市审美的发展动态。正如《自由女神像》在经历了反馈后的分娩痛苦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认同(甚至国家认同),最终成为一种象征符号融入社会母体的血液之中,并激发新一轮的创意循环。在这样层出不穷的创意循环中,公共艺术作为社会母体的艺术品,不断印证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也成为我们解读城市、认识社会的途径。黑格尔说:“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⑦如是,在当今属于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了解哲理和宗教的钥匙,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缩影,政策法规的导向者,城市文明的地方营销……更是一扇门,它的开开合合,标志着一次又一次的创意循环;它的迎来送往,如同城市的呼吸,不断新鲜着城市软组织的“肺泡”。也正是社会母体与创意循环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审美生命周期思维模式。

三、公共艺术的生命周期思维

在社会母体与创意循环的综合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生命周期,即:“推行-巩固-主流化并发挥功效-习惯”。我们把公共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对周期的全盘思考,称为公共艺术的“生命周期思维”。创作者或设计策划团队在打造任何一件公共艺术品时,就应该具“生命周期思维”,因为在当前城市深陷影响其生活的变革旋风中,任何一种艺术系统必然在它的形成过程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中得到来自各阶层的考察,而公共艺术从出生起就由于其“公共性”的特殊身份不仅有“你—我—他”式的单线欣赏模式,还有“你们—我们—他们”式的多线对话与讨论模式。

国际景观与城市园艺协会主席格鲁宁(Gert Groening)教授在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院任教时曾指出:“建筑与景观设计必然是一个接受公众考验的行业,他与公众的关系是既冲突又彼此依存——因为所有的设计师都必须站在公众审美的前沿,但又需要说服他们举步同行,更要学会化解同行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尴尬,当公众追随你的脚步来到你预计的目的地时,开始感觉到审美满足,此刻你才能得到职业满足”。因此设计团队必须在创作之初就结合社会母体的语境与社会场所的创意循环的作用,构建能够促成创意与创新卓越效果的最佳策略所需要的项目标竿管理系统,为下一步的设计策略顺畅推进做夯实基础;同时,小心运用设计技巧、充分考虑当时代传播环节等诸因素,从审美的物化、设计物的推广、发挥功效、接受并习惯等一系列内容下手凝练成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不难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规划师或景观设计师等城市空间相关职业者具备生命周期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很多时候是以城市景观的身份而存在的,所以公共艺术的创作者或策划团队同样应该对“生命周期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对于寻求未来动能的城市而言,生命周期思维可以使城市籍由优质的城市创意策略来补充并刺激公众的智慧潜力,进而增加环境潜力、促进城市智力联动、充实营销流通、催生场所价值、克服城市区域的“孤岛效应”。

生命周期思维还集中反映在艺术传播过程中。艺术传播几乎发生并作用于公共艺术“生命周期思维”的所有环节,尤其在主流化并发挥功效环节所思考的问题更多。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对于艺术传播的考量,可分为“经传播”与“纬传播”两部分。“经传播”主要着眼于预计传播范围,如何做到有激增效果,与主题或政策的匹配程度,是否可能达到预想效果;“纬传播”则更多地关注社会母体的反应,大众可能做出的消极反馈,怎样在设计中尽量避免这些可能产生的消极反馈,作为新文化元素重新融入社会母体会否带来消极社会意识。在当下审美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能给予前者足够的关注度,而对于“纬传播”或由于认识不足、或基于潜意识的忽略而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因而也诞生了一批公共艺术在落成后被民众掀起的“社会反讽”经由各类交流、网络通信等平台形成舆论,最终以失败告终,既耗费了创意资源,也辜负了公众对于环境的审美期望。由于公共艺术生来具有与艺术传播并肩而立的天然属性,以成熟审美周期思维来通盘考虑构建城市空间审美的绩优策略,为其本身在新经济体中得到环境认同、生存许可、繁荣城市空间起到极为重要的核心意义。这时的创意对策,不仅融合了富有经验的执行者、有创意和专业技术的策略团队、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改革者,还通过了大众与各类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认可,以艺术传播为途径促成了双方彼此之间平等的自由对话。也只有当理念借由公共艺术通过不同层级的传播代入到受众群体中得到肯定和认同,最终发展形成一种审美习惯时,一个社会母体中的审美生命周期才真正告一段落。

因此,一个具有生命周期思维的创作者,应在设计前考虑各个环节,并拟定对策和修正案;在设计结束后,还应建立落成后公共艺术的发展评估表,根据结果与预估情况进行比对,进而对自己所具备的“生命周期思维”进行评估。不断丰富并完善这种思维,为以后的公共艺术设计和创作做好积累工作。

四、小结

随着科学发展的愈演愈烈,人类对材料、技术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公共艺术的视觉张力以及实施的可行性大大增加。但是,公共艺术对社会母体的依赖要求,对创意循环规律的匹配要求,仍然是不离不弃、如影随行的。正如著名历史评论家、艺术评论家丹纳所认为的艺术发展规律下,一切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都取决于“三种原始力量“——“种族”、“环境”、“时代”,“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格”⑨。公共艺术基于“公共性”的特别属性,承载着城市空间艺术传播者的角色,更应始终保有这种审美生命周期思维,并通过这种方式更有效、更和谐地将新的理念融入城市语境中,将人类富含创造力的新养分对社会母体“反哺”,社会母体也正是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创意循环中得以进步、发展。

                             

注:

  ①【德】玛克斯·德索、兰金仁:《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②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Published in UK by Earthscan, 2000:38.

  ③张国涛:《政府形象传播研究的创新之作——简评〈政府形象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④吕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导向转变研究》,《学海》2012年第6期。

  ⑤⑥Yasmin Sabina Kban. Enlightening the World: the Creation of the State of Libert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n Ithaca and London, 2010,pp.47-60,pp.117-132.

  ⑦【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页。

  ⑧王廷信:《为何要研究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界》第2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⑨【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2页。

〔责任编辑:秦  川〕

 

 

 

Social Culture and Creative Circulation

A Study about Aesthetic Life Cycle in Urban Space

Zheng Dedong & Qi Kang & Zhang Lei

 

 

Abstract: Public art, the youngest and everlasting son of social mother, not only has the character of artistic  dissemination in society but also as the leader of public mind and the symbol of urban civilization for its “public” sake. It has its own way to re-fresh the air environment of society culture which provides a good excuse to go on one and another urban ideal re-cycle, at the same time, it shaped the life cycle of art. To realize the goal with the method of the life cycle of art, designer and planning team will affect society much efficient to assistant society culture absorb the nutrition of ideal re-cycle in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social cultureartistic disseminationurban landscape; public art; life cycle of art; ideal re-cycle; government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