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创新驱动、空间重构、经济带崛起与全方位开放升级背景下,宁镇扬一体化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助力其在江苏省域、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等不同层级空间格局中的定位重构。宁镇扬已在空间创新生产力、核心城市凝聚力、基础设施支撑力及政策协同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一体化发展优势,但突出短板在于“凝聚核”的空洞化。在充分认识区域发展特征及比较优势基础上,本文提出完善“3D”行动框架,以强化创新协同导向的“凝聚核”形成,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进程升级。
关键词 宁镇扬一体化;战略空间重构;比较优势;凝聚核;“3D”框架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7)07-0041-08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7.07.006
作者简介 高丽娜,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南京 210023;蒋伏心,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南京 210023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进入拐点期,皆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科技革新、区域竞争格局演化的不确定性增加,打破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形成的发展路径依赖,为不同类型的城市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随着区域分工的日益深化、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发挥等,过去“单打独斗”式发展日趋向组团式、集群化发展转化,城市群日益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地域空间单元①,其战略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的发展目标,都将促使国民经济格局呈现出城市集群化趋势,以中心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形成内部规模经济,通过城际空间经济关联建构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实现城市群融合化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程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制造业日渐式微,新兴产业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为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与区域提供了新契机。
2014年江苏省政府印发省内首个同城化规划——《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多领域推进同城化措施,为一体化进程升级奠定了基础。同城化是区域一体化在空间上的突出表现形式②。目前对于区域一体化的理解较多停留在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等具体政策层面,尚缺少系统功能层面的审视,联系纽带是有效维系系统内不同主体、板块行为协同的关键,也是实现利益共享的前提。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明确提出: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的大趋势,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宁镇扬等板块一体化;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宁镇扬一体化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目标,从而使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战略进入实质性、操作性层面。在新时期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及长三角规划战略中,宁镇扬板块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尚未实现融合型同城化③。在此背景下,宁镇扬一体化发展需再审视其战略空间格局,剖析一体化发展短板,从而推进一体化进程升级。
一、新常态下宁镇扬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多重战略空间重构
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词,是区域竞争新格局形成的重要路径。对于不同类型城市来说,需要通过合力发展,重塑在不同空间层级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一)江苏省域经济增长空间重构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引领江苏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出现转换是个潜藏的危机,迫切需要重塑省域经济核心动力空间。“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都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力争全面提升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程度,研发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超过2.5%。南京作为江苏省域经济的省会城市,在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的中心性地位毋庸置疑,但其经济中心性一直不突出。2015年宁镇扬三市常住人口、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20.7%、15.9%、24.6%。虽然2008年以来宁镇扬占全省比重有所提升,但与省内的苏锡常板块相比,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见图1)。但南京2014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98%,再加上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具备成为区域创新中心的有利条件,使宁镇扬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利于助推省域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因此,伴随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性的不断提升,能否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扭转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对劣势,是形成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新动能的关键。
图1 宁镇扬、苏锡常GDP占江苏省、长三角城市群比重比较(1996-2015年)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江苏省域经济以长江为界,形成南北经济发展分化的“空间割裂”,这是制约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因素。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实现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发展,在深化苏南、苏中板块融合发展的同时,强化对苏北的经济辐射,实现区内沿海开发、江北新区开发等国家战略的空间对接,从而有利于提升江苏省域经济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极化的空间重构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较高阶段,上海以外的外围城市对毗邻中心城市技术依赖性日益增强,而对城市群首位城市的技术依赖性趋于下降④,呈现出多中心极化与扩散趋势⑤,苏锡常、杭绍甬、宁镇扬等不同区域板块日益强化。长三角区域梯度式发展的现状,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增长极。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再造呼唤新的增长极,要加强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快区域城市网络高级化。宁镇扬三市单独难以成为新增长极,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区域性核心城市的定位与实际经济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制约着区域核心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但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宁镇扬东承区域中心上海的辐射,西启中、西部的发展,既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又是长三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效发挥辐射作用的关键地区。
(三)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空间的再造
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流域联动发展,需要多个中心的支撑并形成良好的联系与互动⑥。《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都强调“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对流域内城市群间联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大城市群成为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⑦,也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区域竞争的重要功能区域。从整体上看,现阶段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见图2),既包括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也包括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多层次性增强了对多样性经济的包容,也增加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性。以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以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的经济带联动发展的空间主骨架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强化上海、武汉、重庆等超大城市及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图2 2015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群GDP与地方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武汉城市群包括武汉、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孝感等;重庆城市群包括重庆、广安、泸州;成都城市群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雅安、简阳、资阳等。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对南京的定位为“长江三角洲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但目前来看南京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沿江的主要城市发展国家战略政策优势方面,南京呈现滞后化倾向,成都、武汉、长沙、合肥等同级别省会城市皆有作为核心城市身份的国家战略,如重庆和成都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等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而南京地位略显“尴尬”,存在长三角空间中被“边缘化”、板块发展“空洞化”、经济带空间“断裂化”的可能,这也将阻碍长江经济带的区域联动发展。以合力发展实现宁镇扬高水平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发挥长三角城市群与皖江城市带结合部的空间枢纽功能,让宁镇扬版块成为皖江城市带接轨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依托,可以助力长江经济带的下游经济实现向中、上游的辐射,有助于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格局的实现。
(四)江海陆交汇—国家战略空间叠加
宁镇扬板块地处国家级“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叠加区,空间区位优势明显,在国家全面开放战略升级的背景下,其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中明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也强调了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组成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空间架构,明确“重点培育东西向开发轴带”,而在现代产业发展布局上,突出“集聚开发”模式,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是纲要的重要追求目标之一。轴带联动发展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上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状况,构成新时期我国国土开发模式的基本支撑。宁镇扬位于“一横一纵”空间交汇处,即沿海与长江这两条支撑我国城市化空间格局的主骨架的“连接处”,同时向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空间对接,战略空间意义明显。另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全方位开放格局下的城市群功能再造。城市群对于推动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及高水平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具有关键作用,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宁镇扬板块可以充分发挥靠海沿江、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空间叠加优势,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升级中拓展发展空间。
二、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相较于国内已有的跨区域战略,尤其是涉及跨省协调的发展战略,宁镇扬一体化已在多方面具备比较优势,更易于跨越区际障碍,实现从要素竞争向要素共享的阶段转折。宁镇扬三市间优势要素禀赋的梯度性及核心城市的凝聚力是一体化进程深化的内在动力;基础设施、政策协同等又创造了一体化发展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
(一)创新要素集聚优势:空间创新生产力提升
宁镇扬三市创新要素投入与产出的主要指标比较优势明显(如表1所示),尤其是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三角规划中的区域创新中心定位,都使这一优势不断得到强化,助力区域产业创新升级,如浦镇、康尼机电等为代表的南京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注重国产化、技术自主化战略,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成为区域现代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区域产业结构方面,三市在化工、船舶、汽车等产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由于空间邻近,对基础性、共性技术的研发更易于产生合作需求,毗邻效应强化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宁镇扬创新要素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对沿海、沿江创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表1 江苏各市创新要素主要指标比较(2015年) | ||||||
城市 | 每万人口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人/万人) | 每万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万人) | 企业R&D活动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 | 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例(%)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南京 | 986.68 | 262.74 | 7.41 | 2.99 | 33 | 45.3 |
扬州 | 181.89 | 122.84 | 3.99 | 2.27 | 6.1 | 41.05 |
镇江 | 268.66 | 217.63 | 6.59 | 2.55 | 20.6 | 49.39 |
苏州 | 201.72 | 225.53 | 4.66 | 2.66 | 27.5 | 45.71 |
无锡 | 177.15 | 203.47 | 5.86 | 2.78 | 25.4 | 42.26 |
常州 | 219.07 | 233.25 | 6.78 | 2.67 | 18.8 | 43.44 |
南通 | 114 | 135.78 | 5.7 | 2.55 | 15.1 | 43.92 |
泰州 | 121.1 | 94.68 | 4.44 | 2.37 | 6.1 | 40.53 |
徐州 | 158.76 | 80.9 | 4 | 1.84 | 3.8 | 36.17 |
连云港 | 86.54 | 66 | 5.29 | 1.71 | 3.7 | 34.75 |
淮安 | 139.6 | 51.16 | 2.51 | 1.7 | 2.7 | 25.08 |
盐城 | 79.25 | 72.05 | 5.16 | 1.82 | 2.4 | 28.74 |
宿迁 | 37.58 | 42.67 | 2.9 | 1.46 | 1.2 | 20.26 |
数据来源:《201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公报》, http://www.jssts.com/Item/587.aspx。
(二)核心城市凝聚力优势
国家近期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南京作为特大城市的定位,对镇江和扬州一直以来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具备良好的一体化发展基础。2016年,南京市共有35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全年签订各类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15.73亿元,增长10%;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比较优势明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创新中心凝聚力凸显。宁镇扬区域具有较为紧密的地缘、文化、发展联系,尤为重要的是,三市政府层面多年来高度重视区域合作,致力于抱团式发展,在产业、基础设施及城市发展等规划上进行了一定的协调,为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如扬州市充分借力南京科教资源,通过引进、合作共建等不同方式,引入各类研究所、研究院、两站三中心等51家;通过强化化工园区与南京化工园区之间的板块合作,积极开展原料、技术、项目等方面多层次合作,加大对南京科创企业的吸引力度,充分共享核心城市的优势资源。
(三)基础设施网络化提升优势
宁镇扬已基本实现“一小时”都市圈目标,而且三市与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亦极大缩短,为要素流动与共享奠定了通道基础,以项目化推进宁镇扬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占三市2017年重大项目的一半左右。已建、在建6条通道(江六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南京长江四桥、宁启铁路复线电化、G328快速路、江北沿江快速路);规划新建连淮扬镇铁路、沪泰宁铁路、宁扬城际铁路都市圈轨道、扬马城际铁路线扬镇段、仪征龙潭过江通道等交通工程;宁扬通道将加快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推进宁扬城际铁路建设;宁镇之间312国道快速化改造、宁句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等;扬镇之间规划建设连淮扬镇铁路。这些项目的推进使宁镇扬在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了融合一体,交通网络化程度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各种生产、技术、人才、资金要素加快流通和集聚,以合力发展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四)城际政策协同优势
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的主旋律,宁镇扬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由最初三市基层推动到最近几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其战略意义逐渐显现,从“积极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到“加快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再到“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战略要求的不断演进,使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由战略构想进入战略实施阶段,不断凝聚三市协同发展共识。从制度协同来看,以省级层面的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协调小组、专项工作组与市级层面的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工作组为基本框架⑧,通过多种决策、沟通渠道的疏通,为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宁镇扬三市逐渐在城市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提高政策协同性和互补性,努力实现协同效应,从而改变了宁镇扬介入长三角经济、长江经济带、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分工格局,为区域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三市已实现公交卡同城通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内转移接续手续的快速办理与缴费年限互认、医疗保险基本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政策协同,以社会服务资源的城际整合,助推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南京发挥核心城市功能、强化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三、“凝聚核”空洞化: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短板
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方面已初步形成或已有明确的一体化路线,这为深化新阶段一体化进程夯实了基础、凝聚了人心。但是,制约宁镇扬一体化进程最大的瓶颈在于区域一体化“凝聚核”的缺失,难以形成兼顾不同行政区域经济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主线”。一般说来,一体化初期往往源于单一目标,随着发展进程深化而日渐目标多样化,初期由集聚效应产生的外部性效应及毗邻效应,逐步演化为共享效应,从而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一)“凝聚核”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区际分工与合作带来的1+1>2的发展绩效。以欧盟的发展为例,最初的一体化动力始于自然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要素、市场、空间的一体化,乃至欧元区实现了货币统一,虽然目前发展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一体化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对一国内不同区域来说,一体化程度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效率⑨。从国内来看,由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跨国层面的区域合作及不同层级城市群构成的一体化战略空间框架,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大都是在毗邻地区一体化经济基础上确立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度协调成本;其次,突出差异化空间稀缺性,弥补经济空间结构“空洞”,通过区域新增长极的培育与建设、跨区域合作的实现,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次,以破坏式创新应对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需要,打破发展过程中由于区位黏性和路径依赖形成的既有空间格局,以新型竞合关系助推区域发展动能转换。
主体参与一体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源自一体化收益的共享,即一体化战略使参与各方均能获益,这是维系经济系统可持续运行的充要条件。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为静态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及动态效应⑩。从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来看,必须有将各区域、各城市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主线,其由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等存在差异而有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凝聚核”主要有以下几种:从国际层面来看,欧盟为代表的以要素市场一体化为主的“凝聚核”。以推动欧盟一体化发展的最基本的“核”是商品、各类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它突破了国界限制,提升了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使欧洲获得了单个国家难以取得的国际地位;以东盟为代表的以政治和安全合作为诱因、贸易一体化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从国内层面来看,以泛珠三角为代表的基于全球化目标和市场一体化基础上的以区间贸易关联为主的“凝聚核”,早期的“前店后厂”区域分工与合作模式,逐渐演化为现今广州贸易+深圳创新+香港金融为基础的分工合作格局,不断引领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以实现有效竞争和合作目标的要素市场一体化(早期以充分利用上海优势要素为主)“凝聚核”,长三角区域板块构成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在产业构成、港口发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有效协调区域间竞争,实现整体利益的提升是将长三角各区域联系在一起的“主线”;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始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实需要,进而演化为产业、空间协调,展开多领域合作。
从城市间合作层面来看,以德国斯图加特、汉诺威地区等为代表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合作,尤为关注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建立正式的区域联盟或区域规划机构缓解城市间矛盾、区际问题[11];国内广佛同城化以产业合作、深莞惠同城化以产业融合、沈抚同城化以产业梯度转移、成德同城化以产业集聚等不同方式推进产业转型[12],另外还有合淮、西咸等同城化规划,更加强调通勤便利、公共服务同质化,从而实现城际生活、工作的空间分离却“异地同城”,但最大障碍源于户籍制度的约束。目前多数对于同城化的内涵界定与一体化相似,实质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城化是城市间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也是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实现协同发展目标的一体化则是落脚点。按照新经济地理理论,市场一体化增强对地区间产业专业化和集聚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所处发展阶段而异[13]。
(二)创新协同: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凝聚核”
由于区域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性,面临的要素约束集也不同,导致一体化“凝聚核”存在区域差异及动态变化特征,但与各自区域自身状况的适宜性是不变的原则,这种定位既要有不同层次发展格局的把握,又需要理性梳理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变化,才能在区际生产要素非完全流动、市场竞争非完全及经济主体行为非完全理性条件约束下,充分发挥一体化发展的空间优势、网络优势、市场整合优势,从而使一体化发展的福利效应最大化。
宁镇扬三市从空间层面上看,无论是在江苏省域还是在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中,综合经济实力都不突出,而且三市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构性,这意味着要素层面竞争多于合作,要使三市内在产生一体化激励,必然要求一体化的经济效应为正。综合当前三市在不同空间层面的比较优势及核心城市的优势要素,应以创新协同凝聚三市发展合力,实现多形式的创新收益共享,打破要素竞争所产生的利益冲突对一体化发展的束缚,以错位竞争实现跨地域产业链协同发展。宁镇扬三市只有通过创新导向实现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才能高水平地融入长三角经济,而不是被边缘化。同时,形成江苏、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不但能大大提升宁镇扬区域综合竞争力,而且将成为有力的技术创新扩散源,对于长江沿线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是宁镇扬一体化策应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突破口。
四、“3D”行动框架:完善协同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
目前,宁镇扬一体化在较大程度上处于政府主导阶段,自发的市场推动机制尚未形成,但也应看到,三市之间多年的区域合作为新阶段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需在多方面强化政策导向,为区域深化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为主角的城市合作局面。
(一)拉近“距离”:完善协同创新网络
双向的创新过程存在重要的反馈机制,可以不断深化创新过程。而反馈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创新主体间密切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这一过程直接受到空间因素及区域吸收能力因素的影响,这也是知识扩散往往存在明显的毗邻效应的重要原因。空间邻近再辅以技术上的相似性,提高了区际知识的溢出强度与吸收程度,为反馈机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首先,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提高宁镇扬交通网络化程度,由现有的互联互通转变为多联多通,降低时空距离对要素流动、创新扩散的约束。在提高交通网络覆盖率的同时,更要注重网络化系统的优化,目前三市之间在互联互通工作上成果斐然,但更大程度上是长三角、沿江导向,即以沪宁、宁启轴线为主框架,而非宁镇扬一体化导向,集中体现为毗邻区域次级交通网络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是今后较长时期内需优化的发展方向,尤其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不能再受城市内部交通思维局限,而应形成有效的城际协调机制,综合考虑跨城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经营等问题,即轨道交通系统需在城市化基础上实现区域化,这一发展趋势需要配套规则体系的完善。
其次,缩短城际技术距离。要充分发挥区域科教资源优势,提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区域吸收能力,缩短技术距离。要创新高校多样化办学模式,为区域企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形成多样化培养模式,注重实用性、技术性人才所需能力的塑造。应充分利用三市职教资源,加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集中的软优势,灵活化人员管理模式,提高科技人员利用效率,完善产业工人输出基地功能,同时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优势,助力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推进,为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创新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与各类科技园区建设的“耦合”方式,深化产学研园合作,为创新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科教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化。
第三,强化沿海意识,实质是强调对外开放意识的提升,缩小与世界市场的距离。全球价值链和国际生产网络成为塑造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14],区域产业融入方式与程度直接决定区域战略地位演化。在前一轮发展过程中,苏锡常充分利用紧邻上海、借力浦东开发的重大契机,融入全球产业链、世界市场的程度高于宁镇扬。但新一轮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的全方位开放战略的升级,使区位因素、市场要素、传统生产要素等作用空间受到压缩,对区域创新要素及其自主创新能力依赖性增强,是区域经济参与新一轮开放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宁镇扬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宁镇扬创新系统开放性导向尤为重要,要打破创新产业化过程中的“本地化”偏好带来的桎梏,同时,积极引入与本区域产业创新相匹配的创新成果,在产业空间持续解构、重构过程中深化宁镇扬融合一体化。在长江经济带、全国经济中打响“沿江经济”品牌,实现宁镇扬石化产业空间解构和船舶装备产业链重构,发展区域船舶制造业,实施差异化产品战略,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参与长江经济带、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竞合网络。
(二)提高“密度”:深化资源共享
宁镇扬三市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具有同城化内在机制,但区域间互动性较差[15],制约了区域整体效率的提升,深化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进程,其基础就在于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在创新的空间布局重组过程中,中心与外围的联系纽带是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业[16],这与技术模仿阶段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传统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与创新要素存在不同,对一体化的要求更高,也就是说,区域发展差异更大程度上源于知识吸收能力,这既要求区际存在一定技术梯度差,同时这一差距又不能过大,否则不利于技术空间扩散的实现,而且技术、知识扩散对空间的依赖相对于传统要素偏小,即毗邻效应并非先决条件,甚至可能出现“蛙跳式”空间扩散模式。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扬州、镇江要想充分实现对南京创新成果的“共享”,应通过提高三市联系“密度”,缩小区域技术上的落差,增强自身吸收能力。
在促进宁镇扬三市创新型人才等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实现创新资源共享的同时,完善资本市场等支持系统可以使创新共享具备坚实的微观基础。这里涉及到诸多方面问题,如人才政策的一体化、市场准入机制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一体化等。首先,基础工作是建立三市创新资源的共享信息系统。充分、系统地摸底三市的各类创新要素禀赋,有效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通过区内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立项上发挥“拳头”优势,弥补区域投入有限的缺陷。有效整合三市化工、船舶制造等重点行业的研发、生产要素,形成在更大区域层次上的竞争优势和区域特色。通过三市统一的产业信息平台,削减行政区划带来的制度障碍[17]。着重于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开放性、可持续性强的专业型科技创新园区,打造出既有技术研发、论证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也有实验工厂、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创新综合体。依托仙林-宝华等载体,有效推进宁镇扬科技一体化进程。
(三)消除“分割”:构建一体化推进的长效机制
在实现创新资源共享的同时,必须完善创新要素收益保障制度,以保护创新积极性、维持创新活力。现代经济的发展日渐呈现跨界融合趋势,无论是知识、技术的生产与扩散,商品与服务、要素的流动等都迫切要求区域治理模式突破行政区经济思维下的路径依赖,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割”现象,在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新型产业同构、先进要素上的竞争等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调”,这是长期行政区经济管理思维下的必然现象,当然也是当前政绩考核体系下的必然结果,不同程度上稀释了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动力,因此,需要顶层设计下的制度保障消除“分割”。从博弈论视角来看,城市间合作能否成功取决于合作的驱动力、合作的共同利益及其分配机制[18],同城化的核心是城市群利益的共享机制[19]。
对创新型人才实行灵活的薪酬安排与创新收益获取体制,创新型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制度创新,激励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城市空间再生产创新、毗邻区域“融合”发展趋势渐显的背景下,仍存在较多制度性“藩篱”,制约了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如医疗、教育等资源分布的碎片化与不均衡特征,造成户籍与居住地之争,也为真正实现同城化设置了体制障碍,成为约束资源共享实现的重要因素,问题的实质在于捆绑于户籍上的诸多属地公共服务资源之争。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分布的空间失衡进一步强化了行政区划刚性约束,如何实现侧重行政区经济的城市管理思维向侧重经济区经济的城市群治理模式转换,破除户籍捆绑之上的多重锁定效应是关键环节,需要系统化、全局化、网络化思维的顶层设计引导,更需要行动的勇气与魄力。宁镇扬创新合作需要形成统一的政策支撑体系,诸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等科技资质和标准的统一、各项奖励与支持力度,人才奖励措施等的统一。而实现合理的税收转移机制和同城共享创新收益机制[20],是确保合作可持续性的重要条件。要完善南京科技金融中心的支持政策体系,优化支持创新的生态环境。南京作为核心城市,其创新中心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而现代科技不确定性、复杂性、风险性、信息非对称性等特征直接制约着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可考虑由三市财政共同出资组建共同基金的形式,或者联合商业银行及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或产业基金等多样化组织形式,构建激励三市创新及其产业化活动的创新生态环境,从而共享创新成果。
因此,只有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才能实现短期、局部合作向长期、全局合作的一体化演化。合作并不排斥竞争,而是致力于一体化发展目标下的新型竞合关系重建,这是区域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的源泉,也助推城市合作由行政协商层面向行政协调层面的长效机制演化。
五、小结
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涉及跨行政区协调,需破解行政区划刚性约束,创新区域治理模式,从而推动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的经济区经济转型。作为江苏省第一个省级同城化规划,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与空间补充性,对新时期、新发展阶段江苏省域经济、长三角经济、长江经济带等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宁镇扬一体化进程深化的关键约束在于“凝聚核”的空洞化,充分认清各城市自身比较优势及其城际关联的动态演化,紧扣协同创新这一主线,构建一体化发展系统,可以推动资源“相争”到资源“共享”转变,以合力发展助推区域发展动能转换,为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注:
①毕秀晶、宁越敏:《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溢出与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计量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1期。
②曾群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的同城化研究》,《求索》2016年第2期。
③⑥张鸿雁、何淼:《地域生产力交汇点的空间再生产理论与实践创新—“宁镇扬同城化”的发展模式重构》,《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④[16]洪银兴、吴俊:《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
⑤高丽娜、朱舜、李洁:《创新集聚与溢出、空间效应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5期。
⑦宁越敏:《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科学》2011年第3期。
⑧刘荣:《宁镇扬同城化的困境及解困思路》,《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⑨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期。
⑩聂元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理论》,《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8期。
[11]齐子翔:《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1页。
[12]晁先锋:《宁镇扬同城化产业转型的研究与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期。
[13]吴浜源:《宁镇扬地区市场一体化、产业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6期。
[14]全毅:《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经济学家》2015年第1期。
[15]李祥姝、杜渐、沈建芬:《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宁镇扬地区同城化研究》,《经济经纬》2016年第1期。
[17]冯缨、邵利明:《加快宁镇扬同城化发展的对策研究》,《江南论坛》2015年第8期。
[18]杨海华、郝宏桂:《博弈论视角下大都市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以宁镇扬同城化为例》,《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19]张鸿雁:《建构宁镇扬融合型同城化发展模式》,《南京日报》2017年4月5日。
[20]张启祥:《宁镇扬推进同城化中动力机制研究》,《改革与开放》2013年第3期。
〔责任编辑:清 菡〕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densation Core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Region
Gao Lina & Jiang Fuxi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drivers, reconstruction space, rise of economic belt and upgrade of comprehensive open, the integration in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region is facing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which will boost its positioning reconstruction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group,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whole country.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region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spatial innovation productivity, cohesion of core city, support of infrastructure and coordination of policy and so on, but the outstanding short board is the hollowing out of condensation core. Based on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3D” framework for ac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densation cor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in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region.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in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region; strategic space reconstruc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ndensation core; “3D” fra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