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刊物 > 南京社会科学

论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

发布时间: 2017-08-28 09:20:24   来源: 市社科联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丁念金

 

 

   师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师道观的文化。中国社会需要师道文化,古代中国是形成了师道文化的,但在现代中国,师道文化破碎,现在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师道文化。师道文化重建的主要基础有: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优秀成分;当代中华文化精神更新的趋势;当代中国教育革新的趋势。师道文化重建的基本任务有:构建新师道的基本精神;创造新师道文化的丰富形式。师道文化重建的关键方略有:多路径的突破性研究;跨领域的整合性策划;深入人心的真实性宣传。

关键词  师道;师道文化;重建;基础;任务;方略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7)08-0151-06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7.08.020

 

作者简介  丁念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  上海 200234

 

 

师道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要根本性地解决师道问题,就要深入到文化层面,即建设师道文化。今天,中国重建师道文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国社会需要师道文化

所谓师道文化,是指基于师道观的文化。什么是师道呢?道,本义是指人所走的道路,引申义指规律、原理、准则及宇宙的本原等。①对于“师道”,提到或阐释师道的文献也非常多。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阐释道:其一,师道相当于师法;其二,师道指为师之道。②《辞海》第六版阐释了师道的三层含义:一是指师承、师传;二是指求师学习的道理;三是指为师之道。③《大辞海·教育卷》阐释道:师道,其一犹师承、师传,其二指老师教导学生的责任和方法,其三指以教师为象征的某种价值和理想。④本人认为,师道即关于教师之道,它有四重基本含义:一是社会重师之道,即教师身份和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二是指为师之道,即对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根本要求;三是求师学习之道,即人们注重寻师开展各类学习;四是师学传承之道,即教师的学问在人世间传承的法则。面对社会中的师道现实,人们会形成相应的师道观,即对于师道的观念。基于师道观,可以形成师道文化。文化,包含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两个层面⑤,因此师道文化也包含这两个层面:一是师道文化精神,其核心是基于师道的价值观;二是师道文化形式,具体包括器物形式、制度形式、行为形式、思想形式等。

与其他国家社会一样,中国社会需要师道文化。第一,众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师道文化,人们就会从精神深处认识和体验到教师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这种认识是社会有序和有效行动的前提之一。第二,师道文化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地位、价值和职业法则,从而达到安身立命和有效奉献人类的效果。第三,师道文化有助于学习者基于认识师道及自己与师道的关系,从而达到《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效果,有力地推动学习者的学习与成长。第四,师道文化有助于形成人类学问传承过程中的人际传递脉络,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文明传承的人格载体,有力而鲜活地推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形成了师道文化

古代中国就很注重师道,已经形成了师道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强调师道尊严。《吕氏春秋》就明确地说:“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吕氏春秋·尊师》)《礼记》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并强调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昭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礼记·学记》)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师道文化;在汉代,我国师道文化又兴盛起来;此后直到清朝时期,我国的师道文化都比较兴盛。

我国传统社会的师道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有:一是树师道之尊严,强调教育和教师的特别重要的地位;二是培育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品格和价值观,例如,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就是一种以教师为乐的价值观;三是建立明晰的师传关系,教师注重将自己的学问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而学习者也强调学问在师承上的渊源关系;四是注重引导教师养成合理的为师之法;五是将教师与整个的思想体系中的“道”联结在一起,例如,我国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著名论断广泛而持久地流传。

(三)现代中国师道文化破碎

到了现代中国,师道文化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逐渐变得破碎。这里的“现代中国”,指中华民国建立以来,即1912年以来的中国。中国的师道文化变得破碎的主要表现如下:其一,教师在社会中的关键地位动摇了。在中国传统社会,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即把师与天、地、君、亲四者并列。而到了现代中国,教师的地位变得有点飘忽不定,有时很注重教师的崇高地位,而有时则不注重。其二,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教师素质和角色往往变得不够完整。这里比较突出的情况是:一位教师在素质上往往只长于一个学科,其角色也往往主要限于教一个学科,例如,语文学科。因此,教师往往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育学生的。其三,师生传承关系往往变得模糊。与一名教师直接关联的学生,往往是学生集体;而一名学生所受的教育影响,往往是教师集体,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传承关系往往变得不确定。其四,整个师道文化的精神往往变得较弱。这样,虽然教师数量大为扩大,但是与工人、农民、商人、艺术工作者等行业的人员相比,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往往比较弱,而很少在人类文化精神中占突出位置。其五,许多教师变得不热爱教师职业,甚至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⑥和职业自卑心理⑦。面对师道文化的破碎,许多人进行了反思,表示出忧虑。例如,程志宏反思说:这是对师道尊严的偏离。⑧

(四)师道文化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

中国师道文化的破碎,是中国社会历史极其复杂的变化的产物。当前,我国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师道文化。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已经具备师道文化大建设的历史条件。中国师道文化破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震荡之中,教育也是如此。陆有铨先生将20世纪教育的发展历程依据其急剧变化这一基本特征而概括为“躁动的百年”⑨。中国尤其如此:自近代以来,中国先是被迫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接着几乎一直处于反侵略战争或国内战争中,接着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接着是各种运动等,几乎是“暴风骤雨”不断。在此过程中,再加上中西文化冲突、缺乏有效的文化整合等情况,几乎整个中华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破碎了,师道文化的破碎当然在所难免。而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开始进入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有条件来全面地进行师道文化的建设了。

第二,当前的中国正进入文化建设的黄金时期,这为师道文化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全局性文化环境。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兴起了重要的“人文热”。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更是逐渐注重展开文化建设的大战略。当前,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根本方面。中华文化建设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师道文化的建设。

第三,中国师道文化的建设,应该采取重建的取向。这主要是因为,整个教育在发生全面而极为深刻的变化。学校的发展,就其整体特征而言,已经历两代:古代的学校为第一代学校,近现代的主流学校为第二代学校。第二代学校存在全局性的严重问题,现在正面临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学校的这种全面转型,在国内外都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例如,美国查尔斯 M.赖格卢特提出要全面地重塑学校。⑩我们将学校的全面转型方向称为转向第三代学校。11为适应学校教育全面而深刻转变的发展趋势,重建师道文化,已经变得很紧迫。

二、师道文化重建的主要基础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基础,其中,特别要注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优秀成分

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需要一系列重要的创造。然而,人们对历史的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他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的[12,即创造要基于传统。就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而言,中国传统师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既对重建工作起着不可避免的制约作用,又为重建工作提供了特别重要的有利条件。我们不能避开这些优秀成分,而应该立足于新的情势,以新的思路来吸收和整合这些优秀成分。

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优秀成分是丰富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毫无疑问地确立师道尊严。每个人都是应该享有尊严的,教师尤其如此,因为教师代表人类利益、国家意志来传递人类文明的精髓——道,这就成为社会的脊梁之一。其二是关于教师的完整素质的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比较完整的,尤其是要求教师有高尚的品格。例如,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先秦儒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懂教学原则;热爱教育事业13。其三是强调教师要全面地“教”,而不能只教知识。例如,孟子就提出著名的“君子之五教”: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其四是强调教师终身学习,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礼记·学记》中所说的“教学相长”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其五是将师道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领域,渗透于相关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渗透于各种具体的行为。例如,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在日常洒扫等“事上磨练”途径中进行,在这些途径中,渗透了师道文化。

(二)当代中华文化精神更新的趋势

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文化精神[14,师道文化也是如此。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应该立足于中国整体性的文化精神,而当前中华文化精神处于更新的进程中。

当前中华文化精神的更新,不是细节上的更新,而是结构性的更新。这种更新是基于以下几点:其一,文化本身具有一个本质性的特性,即创造,文化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15各个时代都在进行文化创造,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进程中,也在改造和提升人自身。既然文化处于创造进程中,因此文化总是在不断地更新着。其二,21世纪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是向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文明迈进。党的十七大明确地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当前,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以生态文明为主导,是继以农业文明为主导、以工业文明为主导之后的基本走向16,与此相适应,需要建设新的文化生态,包括优化教师文化生态。其三,中国当前正在经历深层次的现代化,而深层现代化历程的重要方面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并围绕此建设新型的文化体系,包括基于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文化精神新格局的形成。

当前和未来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要立足于中华文化精神的结构性更新这个重要趋势。这需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明确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精神需要而且正在走向结构性的更新,并自觉地逐渐走向将新的文化精神作为新的师道文化的主导性支撑。这里,尤其重要的是,深入地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立足于中华文化精神的结构性更新,是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逐渐以新的文化精神结构为主导,认真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将各种文化要素和各种优秀的文化成分整合到新的文化结构中来。第三,中华文化精神的结构性更新,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对于以新的中华文化精神结构作为师道文化建设的主导性支撑这一点,我们需要长远构想,逐步行动。

(三)当代中国教育革新的趋势

教师是在教育领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因此师道文化的重建,首要的平台是教育。而当今,中国教育处于全面而深刻的革新历程中,这是师道文化重建的一个重要基础。当前,中国教育革新的情势非常复杂,其中关键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育重新转向以学为中心。在古代,教育是以学为中心的;到了近现代,主流的学校教育转向基本上以教为中心;当前,学校教育又重新转向以学为中心,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这个转向对教师的角色变化影响极大。其二是日益注重个性化教育。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程度比较高;到了近现代,主流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整齐划一的;当前,又在日益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学校教育的个性化趋势,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尤其对师生关系的变化影响很大。其三是学生创造力培养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创新潮的兴起、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对创新要求的日益提高,要求学生有越来越高的创造力。这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在教学方面特别突出:教学日益注重以学习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学习、注重创造性学习。17其四是注重校本课程建设,这无疑扩展了教师的角色范围。其五是注重师生共同成长,这体现在各个方面。这些都是师道文化的重建必须考虑的。

三、师道文化重建的基本任务

师道文化的重建有着多个方面的任务,其中基本任务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构建新师道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精神,与此相应,师道文化的核心是师道精神。传统中国的师道文化中,是有师道精神的,如宋代书院具有“尊严师道,敦品砺行”[18的精神。新师道的基本精神,既要充分吸收传统师道精神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基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加以更新。笔者认为,中国新师道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如下几条:

其一是仁爱。所谓仁爱,这里是指有仁慈之心,热爱学生。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尤其是仁爱之心,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期望,在西方,也一直强调教师要热爱学生。在今天和未来,我们在努力建设美好的社会,这更加要求人们尤其是教师具有仁爱之心。教师的仁爱之心,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健康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也有利于教师在各个行业中有效地起到示范作用。

其二是崇业。所谓崇业,是指敬业,并且在敬业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事业看得崇高,为维持和提高自己事业的崇高性而努力。“崇业”精神在古代中国就存在的,例如,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有“进明德而崇业,涤饕餮之贪欲”的诗句。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敬业”。教师当然应该敬业,而且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达到崇业,即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崇高性,并努力维系和提升这种崇高性;同时,学生也应该认可和努力维系教育事业的崇高性,因为,教师的职业不同于普通的职业,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论述的,教育是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的事业。19

其三是好学。所谓好学,就是教师一边从业,一边要努力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真正做到终身学习,将此作为自己的一种基本的精神。这在古代就是师道精神中的重要一条,例如,《学记》中强调的“教学相长”就是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师的学与教师的教相互促进,孔子强调的师道精神之一是“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今天,好学精神在师道精神中尤其重要,因为知识更新和增长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学习的渠道日益增多。教师应该乐于且善于通过多个途径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与时俱进,在学习上作为学生的榜样有力地发挥作用。

其四是尚实。所谓尚实,是指崇尚实在和实干,追求人生的充实和工作的实效,避免空谈和虚飘。中华文化中本来就有尚实的精神,许多知识分子长期在治学上注重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就体现了尚实的精神。今天,尚实对于师道建设特别重要。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人生中追求实在,注重教育上的实干,追求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效益,尤其是努力追求教育工作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上的实效,避免空谈和形式主义。

其五是平等。所谓平等,是指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削弱或消除教师权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时已经注重到了平等,例如,墨子就批评了当时存在的等级化制度及其危害,而强烈主张平等。20“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一条,它也应该直接成为师道精神中的一条。为什么要追求平等呢?因为等级化的社会秩序,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不利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不利于弘扬每个人的价值。在教育中,注重师生平等,更加利于学生自由地追求知识和发展素质,利于学生养成平等的精神,从而利于他们将来更加胜任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

上述五条,仁爱是做人尤其是教师的品格的基本底色,崇业直接涉及教师职业本身,好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支撑,尚实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作风,平等是对师生关系的一项基本要求。

(二)创造新师道文化的丰富形式

虽然师道精神是师道文化的核心,但还不是师道文化的全部。师道文化还表现为丰富的形式,这就是师道文化形式,这也是师道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重建师道文化的另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创造新师道文化的丰富形式,其中特别重要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合理的新师道制度。人们在阐述文化时,常常提“制度文化”,这表明,制度往往与文化有关。积淀了文化精神的制度,乃是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使新的师道文化变得更加正式而有力量,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合理的新师道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对教师地位、角色、行为和素质的规定,对维系师道尊严的保障性制度等多个层面。

其二是有效地体现新师道的器物形式。人们常说“器物文化”或“物质文化”,这表明器物与文化密切相关。积淀了文化精神的器物,是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使新的师道文化变得更加有形而有力,就需要创造体现师道精神的丰富而有效的器物形式,例如相关建筑物、文物、艺术品、相关物质环境、其他象征物等。

其三是有效地体现新师道的行为形式。人们常说“行为文化”,也经常论述行为方式是重要的文化等,这表明人的行为与文化密切相关。积淀了文化精神的人类行为,是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使新的师道文化更加有效地体现且更加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地延续和发展,就需要在行为形式上下大功夫,诸如:以新的师道精神引领相关人们努力改进和提升行为方式、引导人们开展多种多样的体现新师道精神正能量的活动,并通过这些行为方式与活动,来增强新的师道精神。

其四是体现新师道的话语体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而话语是语言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和整个心灵。在师道文化重建的历程中,建构一个体现新师道的话语体系,这既是师道文化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师道文化的其他部分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承载作用。体现新师道的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多方位的,例如,就话语本身的类型来讲,可以包括相关学术话语(具体含术语、命题、篇章等)、日常话语、标语、艺术话语等。

其五是新师道的思想。师道思想,是师道文化的一项重要构成,它对于师道文化的重建活动和师道文化其他部分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师道文化重建的过程中,要提倡和促进各类相关人士形成和发展丰富的师道思想,既寻求不同人士之间师道思想的共性,又允许和鼓励不同人士之间师道思想的差异性,做到孔子所崇尚的“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四、重建师道文化的关键方略

那么,如何进行师道文化的重建呢?笔者在这里提出以下三条关键的方略。这三个关键方略有顺序性,总体而言是依次展开的,当然,这种顺序是相对的。

(一)多路径的突破性研究

要重建师道文化,要做到知行合一,而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从知开始。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尤其要注重先知而后行,这才能避免行动的错误和低水平,达到行动的顺利、有序和有效,取到事半功倍之效。[21如何达到知呢?当今,要达到系统的知,最重要的方略就是研究。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师道文化的重建,我们要加强关于师道文化的研究。

师道文化的研究应该是多路径的,其中特别重要的路径有:其一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一方面,其成果能够为其他研究提供指导;另一方面,理论研究过程本身和作为研究成果的理论,有助于锤炼师道文化重建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思维,从而提高师道文化重建工作的有效性。其二是历史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可以正本清源,系统地把握师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把握其演变的历史规律和趋势,并基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探寻新师道文化建设的新起点。其三是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具体研究方式,得出一些确定性程度较高的研究结论,并为其他研究提供支撑。其四是行动研究,即与行动相融合的研究,在开展新师道文化建设的行动过程中展开研究,以研究直接改进相关的行动。

(二)跨领域的整合性策划

新师道文化的建设,非常复杂而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成分。为了使这种具有较高专业性成分的工作进行得有序、有效、高质量,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策划。“策划”是一个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术语。策划作为一种事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地存在,例如,士阶层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策划。策划学专家吴粲认为,今天,“策划”这个术语增加了“统筹”“安排”“酝酿”“计谋”“谋策”“划策”等新的含义。22笔者认为,策划就是以全面的策略进行系统谋划的过程。

在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过程中,策划应该是跨领域的。师道文化重建中的策划跨领域,特别指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跨政策领域、实践领域和学术领域,这三大领域协同地进行策划;其次是跨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化学领域、教育学领域、伦理学领域以及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科领域等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跨领域的协同合作,不但可以使新的师道文化更加优秀,而且会更加行之有效。

(三)深入人心的真实性宣传

文化的形成,特别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情境代表着物质材料、精神材料和环境,行动就在其中发生,可以说,情境是一切文化赖以为基础的模块[23;文化精神的形成需要人们形成共同的相应的意识;同时,形成人们关于师道文化的共情力,而通过广泛的共情力的激发,人们才能更好地察觉自我、感知他人、产生共鸣24,这是行动方向一致的重要条件。那么,相应的情境和意识如何形成呢?这就需要进行宣传。就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而言,这种宣传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在开展了师道文化的研究和相关的策划之后,继而进行有效的宣传,其中特别要强调:这种宣传应该是深入人心的,这样才能有效;这种宣传应该是真实的,这样才能持续有效。

深入人心的宣传,途径是多样的,其中特别重要的路径有:其一是舆论性宣传,即通过造舆论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借助于宣传来引起人们对师道文化的重建加以关注;其二是认识性宣传,即通过宣传而使人们明晰地认识师道文化重建的意义和任务,并形成相关的必要知识;其三是价值性宣传,即借助于宣传使人们形成并增强相应的价值观;其四是行动性宣传,即通过宣传而引领师道文化建设的行动,使这类行动得到认可,进而带动较大范围内的行动。

                            

注:

  ①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②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6页。

  ③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0页。

  ④杜成宪、郑金洲主编:《大辞海·教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609页。

  ⑤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810页。

  ⑥李小蒙:《乡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成因分析》,《科技资讯》2016年第31期。

  ⑦刘维良:《论教师职业自卑心理及解决的对策》,《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⑧程志宏:《师道尊严的偏离与回归》,《学术界》2016年第6期。

  ⑨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

  ⑩【美】查尔斯·M.赖格卢特:《重塑学校——吹响破冰的号角》,方向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620页。

  11]丁念金:《第三代学校的核心使命》,《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13]赵俊杰,刘卫彬,韩凤英:《先秦儒家师道观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4]高瑞泉:《论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见李灵,刘杰,王新春主编《中西文化精神与未来走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15]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6]杨雄里:《大辞海·生命科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378页。

  17]丁念金:《重建教学体系:一种必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8]于述胜:《尊严师道  敦品砺行——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人民论坛》2016年第25期。

  19]朱永新:《新教育》,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20]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5107页。

  21]孙中山:《建国方略》,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22]吴粲:《策划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23]【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24]【美】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高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169页。

〔责任编辑:于  是〕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Laws Culture

Ding Nianjin

 

 

AbstractTeacher laws culture, simply said, is culture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of teacher laws. Chinese society needs teacher laws culture. There was teacher laws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but, in modern China, teacher laws culture has broken into pieces, and therefore we must reconstruct teacher laws culture in the new conditions of history. The main bas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laws culture include: the fin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teacher laws culture of China; the trends in renewal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rends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basic task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laws culture include: to construct the basic spirits of new teacher laws; to create rich forms of new teacher laws culture. The key strategi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 laws culture include: multipath breakthrough research; across-area integrated masterminding; true-directed publicity taking root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Key words: teacher laws; teacher laws culture; reconstruction; base; task;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