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已有研究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文献往往关注贸易量,忽视贸易的技术含量。本文基于生产工序技术含量的测度方法,测算1996-2011年中国及主要国家制造业的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并重新构建引入国内技术含量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评价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及其与代表性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品技术含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等传统行业技术结构指数较高,而高技术含量行业如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技术结构指数不高,在于其国内技术含量偏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和机械制造业在世界排名中已然处于中上游水平,特别是纺织、皮革和制鞋业既具有技术优势也具有市场份额优势。而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由于产业链存在断层特别是缺失核心环节,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性。中国若要实现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需提高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
关键词 国内技术含量;贸易相对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性;贸易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8)02-0012-09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8.02.003
作者简介 王林辉,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导 上海 200241;应洁妤,伦敦大学东欧斯拉夫学院 英国伦敦 WC1E6BT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呈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中国1996年出口贸易总额为24133.8亿元,2015年增长到245502.9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99%。但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继发的欧债危机使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2009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10年后虽有回升,但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且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再次出现下滑,下降幅度高达7.6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以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贸易为主的,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逐渐将跨国企业的加工厂从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家。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在外部市场低迷、国际竞争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必须依靠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竞争力高的行业或企业,会因全球化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竞争力薄弱的行业或企业,也会因此出现恶化状况。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如何?陈虹等(2010)①利用TC指数和RCA指数等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偏低,但近年来有上升的态势,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高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金碚等(2013)②依照Lall(2000)分类方法,根据产业国际分工和技术学习方面的特征把35类工业制成品按照技术含量分成9组,计算各组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评价国际竞争力,发现工业品按照技术含量的低中高排列,其国际竞争力呈U型,并通过产品密度分析比较优势行业的潜力,认为中高技术制成品发展成为优势产品的潜力最大。戴翔(2015)③利用贸易附加值测算中国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判断其国际竞争力,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较强,但有不断弱化的倾向,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显露。沈国兵、李韵(2017)④将贸易增加值的TIVA方法与市场渗透率指标相结合,测算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出口竞争力,结果显示中国出口竞争力呈上升态势,但增速逐年放缓,从产业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增速最快。上述研究我国出口品国际竞争力多数在进出口总额的基础上计算一国生产的产品占据世界市场同种商品的份额来构建贸易竞争力指数TCI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不论是贸易竞争力指数还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衡量贸易国际竞争力时仅依据某一产品的进出口“数量”,而较少关注更为重要的“质量”,即产品的技术含量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少量文献考虑到技术含量对贸易国际竞争力或比较优势影响,也仅是根据产业国际分工和技术学习方面等特征先验分组(金碚等,2013⑤),尚未将精确测算的技术含量引入国际竞争力指标中进行考量。
一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贸易的数量,更受制于产品的技术含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贸易逐渐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出口贸易品的生产也日趋碎片化和分散化,增加了测算出口品技术含量的难度(倪红福,2017⑥)。关于技术含量的测算,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Lall(2002)⑦和Hausmann et al(2006)⑧的文献。Lall(2002)⑨借鉴了Patitt(1984)和OECD(1994)的方法,依据SITC三位数分类把贸易品划分成10大类,通过不同类型产品的附加值表征产品的技术水平,但Lall根据SITC三位数的分类方法不能逐一精细地考察各类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Hausmannet al.(2007)⑩以生产该产品的国家人均GDP反映劳动生产率水平,并以该种产品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权重,来表示出口品技术复杂度,显然比SITC三位数分类方法的测算结果更精确。但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分散化下,许多国家仅从事产业价值链中的一环如加工或组装环节,出口品技术含量的测算若仅考虑其出口国而非生产国,会高估出口品在该国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杜修立等,2007[11];姚洋和张晔,2008[12])。杜修立等(2007)[13]利用出口贸易依存度,以生产份额代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中的出口份额作为权重,可减弱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比重大而高估技术含量的问题。但由于每类出口品的出口依存度数据难以获取,故以出口国的整体边际出口倾向来代替各类产品的边际出口倾向,因而可能无法精确测度出口品的技术含量。文东伟和冼国明(2011)[14]利用Hummels et al.(2001)的垂直专业化模型,剔除了进口国外中间品的间接消耗,来测算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技术复杂度。但未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予以区别,可能也会高估出口品技术含量。薛营、王林辉(2012)[15]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中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在测算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垂直专业化比率基础上,估计出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倪红福(2017)[16]利用全球投入产出表,提出了基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新测度方法。基于生产工序技术含量的测度方法能够区分各个国家各个部门的出口品技术来源特征,能比较准确地衡量各个国家各个部门的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
中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出口贸易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测算应考虑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以中国的国内技术含量为依据来衡量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基于此,本文将采取倪红福(2017)[17]构建的基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测度方法,从整体技术含量中剔除进口中间品的技术含量,测算1996-2011年中国及代表性国家制造业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并构建引入国内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出口贸易相对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进而从国内技术含量的视角分析1996-201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与代表性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大致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基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测度方法,以及引入国内技术含量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测算方法;第三部分,利用全球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和其他代表性国家制造业出口品技术含量;第四部分测算制造业出口品的相对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及其与代表性国家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第五部分,基本结论。
二、国内技术含量、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测度方法
(一)基于生产工序技术含量的测度方法
我们使用倪红福(2017)[18]的测算方法,假定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满足Leontief生产函数,即:
其中,为i国k部门产品的产出;
为i国k部门生产产品对j国的l部门的中间需求;
为i国k部门单位产出需要直接消耗j国l部门的产品量,即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
为劳动和资本报酬;
为要素报酬占总产出的比值,即增加值率系数。将产品部门全部技术含量定义为中间投入品和最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的加权和:
其中,为i国k部门单位产出的整体技术含量;
为i国k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即最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即:
其中,为整体技术含量列向量,
为增加值率列向量;#表示对应元素相乘;
为最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列向量;
为Leontief逆矩阵。记,
为Leontief逆矩阵中第i行j列的元素,则i国k部门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计算公式为:
因此,i国k部门的国内技术含量定义为:
利用该指标测算国内技术含量,是从整体技术含量中剔除了进口中间品的技术含量,这既剔除了直接进口中间品的技术含量,也剔除了间接进口中间品的技术含量,是完全的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对于中国这样的加工贸易大国,如仅依据整体技术含量指标评价出口品技术含量,会出现高估的情况,而依据国内技术含量分析出口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贸易竞争力,其结果更准确与可靠。将技术结构指数设定为:
(二)引入国内技术含量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
1.引入国内技术含量的贸易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指数
以国内技术含量与世界平均国内技术含量水平的比重为权重,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修正,重构考虑了国内技术含量水平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
其中表示a国k部门的国内技术含量水平,
表示世界各国k部门平均的国内技术含量水平,
表示a国k部门的产品出口额,
表示a国出口总额,
表示世界k部门的产品出口额,W表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
同理,可以构建考虑国内技术含量的贸易相对劣势(又称显性进口比较优势)指数:
其中,为除a国以外其他国家k部门产品的平均国内技术含量水平,
表示a国k部门的产品进口额,
表示a国进口总额,
表示世界k部门的产品进口额,M表示世界进口贸易总额。
2.贸易互补性和贸易竞争性指数
在传统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国内技术含量的相对优势指数和劣势指数,来衡量两国贸易的竞争程度和互补程度。设定贸易互补性指数为:
DVTCIabk=(RTCAak-ARTCAk)×(RTMAbk-ARTMAk)
其中ARTCAk代表了世界各国k部门考虑了技术含量的平均贸易相对优势指数,ARTMAk代表了世界各国k部门考虑了技术含量的平均贸易相对劣势指数。由于(RTCAak-ARTCAk)和(RTMAbk-ARTMAk)都以0为临界值,两指数相乘会产生四种组合(如表1所示)。其中类型1表示a国k部门产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具有优势,而b国k部门产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具有劣势,两国贸易互补性强,发展k部门贸易的潜力大;类型2和3表示两国贸易互补性不强,而类型4表示a国k部门产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不具有优势,而b国k部门产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也不具有劣势,因此两国贸易无互补性。
引入国内技术含量的贸易竞争性指数为:
DVTCIMabk=(RTCAak-ARTCAk)×(RTCAbk-ARTCAk)
同理,也可以分成四种组合类型(如表2所示)。其中类型1代表a、b两国k部门产品的竞争力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贸易竞争性强,其余三类表示两国k部门产品贸易竞争程度不高或者根本不存在竞争性。
表1 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四种可能情形
类型 |
|
| 贸易关系性质 |
1 | 大于0 | 大于0 | 互补性强 |
2 | 大于0 | 小于0 | 互补性不强 |
3 | 小于0 | 大于0 | 互补性不强 |
4 | 小于0 | 小于0 | 无互补性 |
注:RCACa=RTCAak-ARTCAk;RCAMb=RTMAbk-ARTMAk
表2 贸易竞争性指数的四种可能情形
类型 |
|
| 贸易关系性质 |
1 | 大于0 | 大于0 | 竞争性强 |
2 | 大于0 | 小于0 | 竞争性不强 |
3 | 小于0 | 大于0 | 竞争性不强 |
4 | 小于0 | 小于0 | 无竞争性 |
注:RCACa=RTCAak-ARTCAk;RCACb=RTCAbk-ARTCAk
三、中国制造业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和技术结构
根据上文提出的整体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和技术结构的测算方法,本文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中的全球投入产出表(world input-output tables, WIOTs)和劳动卫星账户的劳动力数据,来测算中国制造业整体和分细行业出口品技术含量和技术结构指数,并与其他代表性国家进行对比,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一)中国制造业出口品技术含量水平及其变动
表3显示了中国及其他代表性国家制造业出口品的整体技术含量(tc)、国内技术含量(tcr)和技术结构指数(tcri)的情况。在我们研究的样本区间内,中国制造业整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虽然在1999年有小幅震荡,但总体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进入21世纪后,制造业技术含量水平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年平均增速12.58%,明显高于1996-2002年的平均增速5.09%。说明中国企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而参与国际分工,在“干中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改造国内落后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杜修立等,2007)[19]。而技术结构指数总体也呈上升趋势,只是在2005年出现了短时回落,原因在于2002-2005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增幅较大,而国内技术含量增幅较小。可见,在融入世界价值链分工体系初期,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模仿创新。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制造业通过不断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使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占比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25%上升至2011年的41%。
其次,对比中国制造业和发达国家出口品技术含量可以发现,不论是整体技术含量还是国内技术含量都远远低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我们列举的三个发达国家中技术含量最低的是意大利,其2011年制造业出口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分别为113.01、80.25,也约是中国制造业的2.51倍和4.32倍,中国与之相比,国内技术含量相差甚远。因此,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也较低。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相比,中国整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都较低,这在于墨西哥毗邻美国,更便于经济、贸易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美国前沿技术更容易扩散和渗透到墨西哥。但我们也看到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有别于墨西哥的上下起伏。此外,我们也列出了“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2011年中国的制造业整体技术结构指数(0.41)只超过了印度(0.27),远低于巴西(0.73)和俄罗斯(0.87)。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国参与国际化分工是依赖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处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出口贸易技术结构也不尽合理,需要大幅度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表3 中国及其他代表性国家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技术结构变化
年份 | 1996 | 1999 | 2002 | 2005 | 2008 | 2011 | |
中国 | tc | 11.51 | 9.83 | 15.50 | 21.60 | 33.98 | 45.03 |
tcr | 2.83 | 2.73 | 4.73 | 5.11 | 12.45 | 18.59 | |
tcri | 0.25 | 0.28 | 0.30 | 0.24 | 0.37 | 0.41 | |
美国 | tc | 75.15 | 52.27 | 96.58 | 74.03 | 140.91 | 162.17 |
tcr | 67.43 | 47.72 | 88.51 | 65.17 | 120.21 | 140.30 | |
tcri | 0.90 | 0.91 | 0.92 | 0.88 | 0.85 | 0.87 | |
日本 | tc | 88.04 | 68.24 | 76.78 | 72.50 | 94.54 | 149.91 |
tcr | 84.07 | 65.12 | 71.98 | 65.78 | 79.74 | 115.59 | |
tcri | 0.95 | 0.95 | 0.94 | 0.91 | 0.84 | 0.77 | |
意大利 | tc | 84.40 | 65.25 | 80.15 | 100.49 | 147.85 | 113.01 |
tcr | 73.26 | 56.53 | 68.75 | 85.41 | 122.00 | 80.25 | |
tcri | 0.87 | 0.87 | 0.86 | 0.85 | 0.83 | 0.71 | |
墨西哥 | tc | 43.95 | 35.81 | 53.27 | 42.90 | 81.24 | 60.73 |
tcr | 18.85 | 15.47 | 25.34 | 18.21 | 41.73 | 29.40 | |
tcri | 0.43 | 0.43 | 0.48 | 0.42 | 0.51 | 0.48 | |
印度 | tc | 19.75 | 11.48 | 11.99 | 17.80 | 33.04 | 35.24 |
tcr | 0.98 | 4.14 | 5.03 | 6.41 | 15.89 | 21.23 | |
tcri | 0.46 | 0.36 | 0.42 | 0.36 | 0.48 | 0.60 | |
巴西 | tc | 19.06 | 13.68 | 15.54 | 20.23 | 27.50 | 39.46 |
tcr | 14.37 | 8.40 | 8.00 | 11.95 | 17.87 | 28.68 | |
tcri | 0.75 | 0.61 | 0.51 | 0.59 | 0.65 | 0.73 | |
俄罗斯 | tc | 13.50 | 3.99 | 12.83 | 7.51 | 48.81 | 64.69 |
tcr | 8.74 | 1.45 | 6.06 | 5.34 | 39.35 | 56.48 | |
tcri | 0.65 | 0.36 | 0.47 | 0.71 | 0.81 | 0.87 |
(二)中国制造业分细行业出口品技术含量
表4显示了中国制造业分细行业出口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和技术结构指数。(1)1996-2011年,中国制造业分细行业出口品技术含量总体呈现了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制造业各子行业技术含量的增速明显加快。如其他非金属冶炼业,整体技术含量由2002年的11.96增长到2011年的40.18,年平均增速高达14.42%;而在2002年之前年平均增速仅为5.81%。(2)中国制造业各子行业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整体技术含量基本一致,且在2002后除了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外,其他行业国内技术含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大于整体技术含量。本文借鉴杜传忠、张丽(2013)[20]的分类方法,将中国制造业划分为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的三种类型,低技术行业包括食品饮料加工和烟草业、纺织皮革和制鞋业、木材及其制品业、造纸和印刷业、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废料回收业;中技术行业包括石化行业、其他非金属冶炼业、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高技术行业包括机械制造业、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中纺织、皮革和制鞋业国内技术含量增速最高,2002-2011年年平均增速为17.56%,比该行业整体技术含量的增速(9.29%)高了8.27个百分点;中技术制造业中其他非金属冶炼业最高,为17.40%,比该行业整体技术含量的增速(14.41%)高了2.99个百分点;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增速最高,为15.82%,比该行业整体技术含量的增速(14.34%)高了1.48个百分点。此外,2002-2008年是大多数行业国内技术含量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2008年后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主要在于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外部市场萎靡不振,出口贸易增长受阻,使劳动生产率一度下降,必然影响国内技术含量难以保持在原有增长水平上。(3)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有明显区别。我们发现,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较高,而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较低。如2002年和2011年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的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分别为0.28和0.54,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的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分别为0.26和0.38。原因是在高技术含量行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处于附加值率较高的上游环节,负责研发与设计,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负责加工与组装生产,因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很难掌握核心技术,需要大规模引进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因而国内附加值较低,出口品的技术结构指数偏低。(4)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变动幅度不同,中技术含量制造业的技术结构指数增长幅度较小,而高技术含量和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出口品的技术结构指数增长略快。1996年到2011年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的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年平均增速为6.17%,高技术行业中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技术结构指数年平均增速为4.03%,而中技术含量的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技术结构指数年平均增速仅为1.07%。不同技术行业技术结构指数增速不同,我们认为这源于行业的历史性、技术复杂度以及国家行业发展战略的差异,低技术行业很多是中国的传统行业且技术复杂度不高,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具有比较优势;而高技术行业包括诸多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是国家优先发展的行业,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逐渐加大了对这些行业的研发投入,并辅以相关产业政策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品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表4中国制造业各产业出口品的技术含量变化
年份 | 1996 | 1999 | 2002 | ||||||
tc | tcr | tcri | tc | tcr | tcri | tc | tcr | tcri | |
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 6.16 | 2.47 | 0.40 | 6.15 | 2.79 | 0.45 | 7.88 | 4.11 | 0.52 |
纺织、皮革和制鞋业 | 10.66 | 2.35 | 0.22 | 10.80 | 2.64 | 0.24 | 12.66 | 3.54 | 0.28 |
木材及其制品业 | 7.71 | 2.28 | 0.30 | 7.85 | 2.63 | 0.34 | 9.42 | 3.58 | 0.38 |
造纸和印刷业 | 9.84 | 2.82 | 0.29 | 9.88 | 3.15 | 0.32 | 11.23 | 4.17 | 0.37 |
石化行业 | 11.10 | 3.11 | 0.28 | 12.16 | 3.71 | 0.31 | 13.96 | 5.11 | 0.37 |
其他非金属冶炼业 | 8.52 | 2.93 | 0.34 | 9.82 | 4.04 | 0.41 | 11.96 | 5.20 | 0.44 |
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 | 12.39 | 3.56 | 0.29 | 12.89 | 4.45 | 0.35 | 15.31 | 5.84 | 0.38 |
机械制造业 | 11.04 | 3.15 | 0.29 | 12.15 | 4.27 | 0.35 | 14.91 | 5.48 | 0.37 |
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 | 15.10 | 3.21 | 0.21 | 16.55 | 3.99 | 0.24 | 20.45 | 5.28 | 0.26 |
运输设备制造业 | 12.18 | 3.19 | 0.26 | 12.61 | 4.25 | 0.34 | 15.56 | 6.21 | 0.40 |
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废料回收业 | 8.73 | 2.03 | 0.23 | 8.42 | 2.32 | 0.28 | 9.84 | 3.27 | 0.33 |
续表
年份 | 2005 | 2008 | 2011 | ||||||
tc | tcr | tcri | tc | tcr | tcri | tc | tcr | tcri | |
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 11.46 | 4.90 | 0.43 | 17.19 | 9.46 | 0.55 | 23.33 | 14.17 | 0.61 |
纺织、皮革和制鞋业 | 17.28 | 4.78 | 0.28 | 21.43 | 9.67 | 0.45 | 28.16 | 15.18 | 0.54 |
木材及其制品业 | 13.92 | 4.22 | 0.30 | 18.75 | 8.27 | 0.44 | 25.77 | 12.66 | 0.49 |
造纸和印刷业 | 17.90 | 5.31 | 0.30 | 25.02 | 9.87 | 0.39 | 32.87 | 15.25 | 0.46 |
石化行业 | 22.04 | 6.83 | 0.31 | 29.57 | 12.20 | 0.41 | 40.36 | 18.38 | 0.46 |
其他非金属冶炼业 | 21.44 | 7.69 | 0.36 | 30.15 | 14.66 | 0.49 | 40.18 | 22.05 | 0.55 |
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 | 31.19 | 8.86 | 0.28 | 45.38 | 16.48 | 0.36 | 71.85 | 24.14 | 0.34 |
机械制造业 | 27.10 | 7.29 | 0.27 | 34.86 | 14.02 | 0.40 | 49.80 | 20.55 | 0.41 |
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 | 33.03 | 6.28 | 0.19 | 39.97 | 12.72 | 0.32 | 50.89 | 19.17 | 0.38 |
运输设备制造业 | 27.12 | 7.93 | 0.29 | 35.13 | 14.59 | 0.42 | 47.69 | 20.70 | 0.43 |
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废料回收业 | 15.27 | 4.35 | 0.28 | 21.00 | 8.98 | 0.43 | 28.74 | 13.73 | 0.48 |
四、制造业国际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
我们依据前面的方法,测算制造业各子行业贸易相对优势指数。表5结果显示:(1)当我们引入国内技术含量测算贸易相对优势指数后,制造业出口品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基本都小于1,这显示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迅猛增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不断攀升,但仅仅是实现了“量”的突破,其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竞争力。这主要在于我国制造业仍以生产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部分行业虽出口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但更多是从加工与组装贸易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其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明显不足。(2)从纵向上看,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出口品相比,中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出口品增速更高。例如食品饮料和烟草业、木材及其制品业、造纸和印刷业的年平均增速为2.87%、3.89%和3.18%,而机械制造业、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年平均增速为15.53%、12.19%和16.37%。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在大力发展低技术的传统行业的同时,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中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份额增加,其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攀升。(3)1996年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最大的是纺织、皮革和制鞋业,这也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次是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排在第三位的是其他非金属冶炼业,三个行业在世界的位次分别为27、28和36位。从图1各产业在世界位次的变化状况中可以看出,中国各产业的位次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机械制造业的位次最为靠前,2011年这三个行业的世界位次分别为第9位、第15位和第28位,在世界已然处于中上游水平,具有明显的贸易竞争力。此外,纺织、皮革和制鞋业及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的世界位次增幅较大,从1996年的27位和28位分别上升到2011年第9位和15位,这与两个行业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的快速提升密不可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部分传统制造业的世界位次较为靠后,例如造纸和印刷业、石化行业、食品饮料和烟草业在考察期内的位次稳定在37位及之后,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其国际竞争力尤显薄弱(见表5)。
表5 引入国内技术含量的制造业贸易相对优势指数
年份 | 1996 | 1999 | 2002 | |||
RTCA | 世界 位次 | RTCA | 世界 位次 | RTCA | 世界 位次 | |
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 0.07 | 39 | 0.07 | 38 | 0.08 | 38 |
纺织、皮革和制鞋业 | 0.34 | 27 | 0.37 | 28 | 0.45 | 26 |
木材及其制品业 | 0.10 | 37 | 0.08 | 38 | 0.10 | 37 |
造纸和印刷业 | 0.03 | 38 | 0.03 | 38 | 0.04 | 39 |
石化行业 | 0.05 | 38 | 0.07 | 37 | 0.08 | 39 |
其他非金属冶炼业 | 0.12 | 36 | 0.17 | 34 | 0.17 | 37 |
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 | 0.11 | 34 | 0.14 | 36 | 0.17 | 34 |
机械制造业 | 0.03 | 38 | 0.06 | 36 | 0.10 | 34 |
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 | 0.13 | 28 | 0.18 | 24 | 0.31 | 25 |
运输设备制造业 | 0.02 | 37 | 0.02 | 34 | 0.03 | 36 |
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废料回收业 | 0.07 | 37 | 0.11 | 36 | 0.21 | 34 |
续表
年份 | 2005 | 2008 | 2011 | |||
RTCA | 世界 位次 | RTCA | 世界 位次 | RTCA | 世界 位次 | |
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 0.06 | 38 | 0.07 | 38 | 0.10 | 37 |
纺织、皮革和制鞋业 | 0.38 | 26 | 0.62 | 15 | 0.86 | 9 |
木材及其制品业 | 0.07 | 37 | 0.13 | 35 | 0.19 | 35 |
造纸和印刷业 | 0.02 | 39 | 0.03 | 39 | 0.04 | 39 |
石化行业 | 0.06 | 39 | 0.08 | 38 | 0.13 | 38 |
其他非金属冶炼业 | 0.15 | 37 | 0.22 | 34 | 0.35 | 32 |
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 | 0.16 | 36 | 0.25 | 36 | 0.28 | 35 |
机械制造业 | 0.11 | 36 | 0.22 | 32 | 0.30 | 28 |
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 | 0.33 | 25 | 0.55 | 18 | 0.71 | 15 |
运输设备制造业 | 0.04 | 38 | 0.10 | 35 | 0.15 | 33 |
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废料回收业 | 0.11 | 39 | 0.24 | 34 | 0.30 | 32 |
图1 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的世界位次变化
进一步考察利用引入技术含量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指数构建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分析2011年中国制造业与美国、日本、意大利、墨西哥、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代表性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表6为2011年中国与其他代表性国家各行业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结果显示:(1)中国和意大利、印度在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的贸易竞争程度较高。其中,中国与印度贸易竞争性高的原因在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劳动力等要素禀赋结构特征相似,因此产业发展具有同构性。中国与意大利的纺织、皮革和制鞋业贸易竞争性较强,互补性也较强,这在于随着产业价值链分工细化,国际贸易模式也由产业间、产业内贸易发展到产品内贸易,使中国与意大利在纺织、皮革和制鞋业贸易具有竞争性的同时也会有互补性,纺织业始终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与份额的双重优势,而意大利优势产业在皮革,两国各有所长,贸易过程中也各取所需。中国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俄罗斯在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的贸易互补程度和竞争程度较低。(2)中国与美国、日本、意大利在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同时与美国、日本、墨西哥有着较强的互补性,而与印度、巴西、俄罗斯的竞争性和互补性都不明显。中国近年来在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飞速发展,但主要以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产业链存在断层特别是缺失核心环节,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性,因此显示出与美日等国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特征。而对于同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墨西哥,在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却只具有互补性。(3)中国与其他代表性国家在食品饮料和烟草业、木材及其制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废料回收业等行业互补性与竞争性不强,这与我们代表性国家的选择、产业的划分有关。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不再讨论中国与其他国家以及细分产业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特征。
表6 2011年中国与其他代表性国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
产业 | 美国 | 日本 | 意大利 | 墨西哥 | ||||
互补性 | 竞争性 | 互补性 | 竞争性 | 互补性 | 竞争性 | 互补性 | 竞争性 | |
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 - | + | - | - | - | + | - | - |
纺织、皮革和制鞋业 | + | + | + | + | +++ | +++ | + | + |
木材及其制品业 | - | - | - | - | - | - | - | - |
造纸和印刷业 | + | + | - | - | - | - | - | - |
石化行业 | + | + | - | + | + | - | - | - |
其他非金属冶炼业 | - | - | + | + | + | + | - | - |
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 | - | - | + | + | + | + | + | - |
机械制造业 | + | + | + | + | + | + | - | - |
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 | +++ | +++ | +++ | +++ | + | +++ | +++ | + |
运输设备制造业 | + | + | + | + | - | + | + | + |
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废料回收业 | - | + | - | - | + | + | + | - |
续表
产业 | 印度 | 巴西 | 俄罗斯 | |||
互补性 | 竞争性 | 互补性 | 竞争性 | 互补性 | 竞争性 | |
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 - | - | + | + | - | - |
纺织、皮革和制鞋业 | +++ | + | + | + | + | + |
木材及其制品业 | - | - | - | - | - | - |
造纸和印刷业 | - | - | + | - | - | - |
石化行业 | - | - | - | - | - | + |
其他非金属冶炼业 | - | - | + | - | - | - |
基础金属及其制品业 | - | - | + | - | + | + |
机械制造业 | - | - | - | - | - | - |
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 | + | + | + | + | + | + |
运输设备制造业 | - | - | - | - | - | - |
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废料回收业 | + | - | - | - | - | - |
注:+++表示竞争性或互补性强; +表示竞争性或互补性程度不高;-表示不存在竞争性或互补性。
五、基本结论
本文使用倪红福(2017)[21]基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的测算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和技术结构指数,并在传统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基础上引入技术含量,重新构建了贸易相对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品贸易竞争力的动态变迁,以及与代表性国家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分细行业出口品技术含量总体呈现了增长的态势,其中纺织、皮革和制鞋业、其他非金属冶炼业、机械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增速较高;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等传统行业技术结构指数较高,而高技术含量行业如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的出口品技术结构指数不高,这在于中国多从加工贸易环节嵌入国际化分工,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偏低。(2)从引入技术含量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上看,中国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纺织、皮革和制鞋业、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机械制造业在世界排名中已然处于中上游水平,特别是纺织、皮革和制鞋业既具有技术优势也具有市场份额优势。而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在于中国该行业主要以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产业链存在断层特别是缺失核心环节,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性。中国若要实现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需要提高制造业出口品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推动产业链向全球化分工的高端环节持续延伸。
注:
①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10期。
②⑤金碚、李鹏飞、廖建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演变趋势——基于出口商品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
③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④沈国兵、李韵:《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及其成因——基于增加值市场渗透率的分析》,《财经研究》2017年第3期。
⑥[16][17][18][21]倪红福:《中国出口技术含量动态变迁及国际比较》,《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
⑦⑨Lall S.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8,2002:337-369.
⑧⑩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1):1-25.
[11][13][19]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2]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4]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2期。
[15]薛营、王林辉:《中国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与国际竞争力评价》.《江淮论坛》2012年第5期。
[20]杜传忠、张丽:《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测算及其动态变迁——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清 菡〕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 Technology Value
Wang Linhui & Ying Jieyu
Abstract: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s about the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lways focus on the trade amount while ignoring the technology value.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new measurement based on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domestic technology value of China’s and other major countrie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1996 to 2011, and reconstructs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dex,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 complementarity index so as to evalua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upward trend in the domestic technology value in the subdivision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index of som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such as textile, footwear and leather industr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high-tech industries such as electronic and optical instrument industry. Moreover,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was improved in general, and textile, footwear and leather industry; electronic and optical instrument industry; and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d been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levels in world rankings, especially that textile, footwear and leather industry had technological and market sharing advantages. However, as for electronic and optical instrument industry, China was competitive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complementary to them; and there was a fault in its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lack of the core link which led to the trade dependence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f China wants to keep the steady increase in foreign trade, the domestic technology value should be increased to propel the industrial chain to an upper level.
Key words: domestic technology valu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trade competitiveness; trade complement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