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刊物 > 南京社会科学

文学是空间艺术:文学地理学的本体论思考

发布时间: 2018-03-26 11:49:38   来源: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李志艳

 

 

   当下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不足反映在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上。重新回归文学本体论的思考,直接面对审美经验的生成运动,辨析时间与空间关系,能够发现文学是空间艺术。以此为基础反思文学地理学的现实基础与逻辑理性、理论元点、研究方法、研究范畴、文学史观等,会有诸多新的启示。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审美经验;空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  I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8)03-0128-08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8.03.018

 

作者简介  李志艳,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宁 530004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聚集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者以及大批学术成果。一方面,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丰富,基本上覆盖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范畴、学科定位、文学批评等问题;另一方面,文学地理学因其“年轻”,对于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相关问题却没有涉及,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些瓶颈,影响了对相关文艺理论问题的进一步思索与探讨。因此,在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空间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本体论上文学是一门空间艺术,进而探讨文学理论系列新问题。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缘起有三个基本契机,其一是基源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转型,这以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为代表,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型。其中区域文学研究和断代文学研究成果尤为丰富,如刘跃进《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和《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汪文学《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黔中古近代文学生产和传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等,后渐渐拓展至整个中外文学研究领域。其二是基于文学研究方法反思意义之上的文学理论探索,代表人物是杨义。他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文学地理学的三条研究思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文学地理学会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系列成果中提出从空间出发、以地图思维方式来重新研究文学和文学史。其三是受益于微观意义上的文学文本批评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邹建军,他在长期系列性的中外文学批评实践中发现了诸多文学地理问题,如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等系列文章中相继提出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范畴以及文学批评范式。后继起者甚众,如陈金文、徐玉如、叶红、杜雪琴等,成果蔚然大观。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其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文论资源。这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前驱性学者的学术经历有关,如杨义、曾大兴、胡阿祥、梅新林、孟繁华、戴伟华等。他们从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创生、文学活动的板块运动及其规律、中国古代文论资源等发掘了文学地理学赖以存在的事实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模式以及主要的研究范畴。其二是西方文学理论资源。文学地理学研究是在世界文化语境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西方文论的关注,尤其是强调在多维交叉学科中建设文学地理学是学者们的共识。邹建军、钟仕伦、彭民权、李仲凡、马晶、颜红菲、李志艳等通过对西方理论资源的梳理发现,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地理学、地理学、空间学、生物学,以及以斯达尔夫人为代表的文学家思想都是文学地理学建设的重要助益。其三是文学批评实践的支持。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是对话式、互构性发展模式,它们相互缠绕交错、印证检验。邹建军认为:“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来从事文学地理学的批评与研究是一条正道”,经过不断积累,“有关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批评方法等学理问题,自然就会露出水面,这种理论就可以反过来推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批评。”①

得益于起源契机和理论资源,文学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梅新林认为,20世纪80年代为吸收与酝酿时期,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90年代,文学地理研究渐呈多元发展之势,成果日益丰硕;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地理研究逐步走向整体研究与理论建构。②简略来说就是80年代的酝酿期、90年代的多元发展期、21世纪之后的整体建构期。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文学地理学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首先是研究方法。杨义提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整体性思维”“互动性思维”“交融性思路”③三条思维路径。曾大兴提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五种方法分别是“系地法、现地研究法、空间分析法、区域分异法和区域比较法”④。李志艳提出文学地理学本身就已经暗含了“空间唯物主义”⑤研究方法。其次是研究范畴。曾大兴提出,文学地理学批评对象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⑥。邹建军在十个关键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个关键理论术语。⑦李妍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说提出了“世界地理范畴”、“作者地理范畴”、“作品地理范畴”、“读者地理范畴”⑧。胡晓博提出文学地理学研究应该注意“理论、地方志、人口迁徙、民间文学、民族文学、外国文学”⑨等基本问题。再次是理论建构。文学地理学经过了从批评方法到学科建立的发展过程。杨义认为“文学地理学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学科分支,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学术热土”,“是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学研究的重要视野和方法”⑩。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中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文学扩散与接受、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等作了系统建构。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同步发展的是自觉性反思,彭民权认为:“文学地理学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理论资源亟需梳理;二是学科归属存在争议;三是命名的困境;四是体系建构与实践操作的困境。”11

总结起来,文学地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较为丰富,包括研究方法的空间转向、与文学地理相关的系列研究范畴、文学史的重新梳理与撰写、文学板块及其运动研究、学科建构、文本批评实践等。但甚为遗憾的是,对于文学理论之核心问题如文学本体论,以及由文学本体论所生发的系列文学理论问题却并无提及。

文学本体论的研究必须直接面对文学的本质构成,杜威认为,文艺创作的任务是“恢复作为艺术品的经验的精致与强烈的形式,与普遍承认的构成经验的日常事件、活动,以及苦难之间的连续性”。[12由此,“文艺美学的中心问题应该归诸于审美经验”13,是以在文学地理学的视野下来研究文学本体论,就必然重新审视审美经验问题。

在西方文论中,审美经验是一个复合性、动态性十足同时又不乏稳定性的核心概念,阿多诺认为:“艺术体验只有当它充满活力(lebendig)时才是充足的。”艺术作品是“生成性”的,“艺术的内在动力代表着一种更高一级的存在的要素”,“它们根据定义属于‘天生的精神领域’,然而为了与自身等同,它们需要异质的、非同一的和难以名状的东西在场”。“像其他传统的艺术构成要素一样,时间核心已被剥开”。14阿多诺关于审美经验(艺术体验)的论述是在其“非同一性”理论前提下展开的,在洞穿审美经验贯穿整个艺术活动之时,强调动态性是厘清艺术活动的生成性、艺术“活力”的根本,而这一问题又是以“剥开”时间,还原艺术活动之“异质性”的、“非同一性”的、“动态性”的现场作为基础和方式。阿多诺对审美经验的研究避开了传统的“时间”式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空间连续性研究。它有两个基本问题,空间及其空间连续性之后的生成性,只不过在两个基本问题中,艺术的排他性、异质性、非同一性是永恒的,而同一性、静止性是片面性的、瞬间的,或者说是不存在的。

杜夫海纳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更加哲学本体论化:“赋予审美经验以本体论的意义,就是承认情感先验的宇宙论方面和存在方面都是以存在为基础的。”是以杜夫海纳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以情感和意义为核心,以本体、现实、人、审美活动为关联范域来进行,他认为世界现实性存在着客观化的“事实的真实性”和“原始给定物意指的意义”,而“艺术的功能就是发挥这种真实性”(指后一种),“因为艺术交给我们根据任何感知都运用的各种先验进行感知,它有助于这些先验的运用。审美对象按照安排它的模式与身体配合,它严格地描绘空间和时间,具有一个典型对象的容易掌握和令人信服的呈现”。对于空间与时间的并置性、同位性关注,使得杜夫海纳的研究更加具有审美经验之本体论与现象论重合式显现的趋向,其实现的方式是艺术与现实的关联,中间枢纽是人,“因为我们知道,审美的本性是揭示人性”。15现实,包括艺术,都是人化之后的社会实践显现,从一开始就标示着本体与现象的统一,而要重新揭示这种关系的形成、结构与运动,唯有重回空间与时间的现实。

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对于审美经验的关注多倾向于其空间性的动态发生全程,对此国内学者亦有诸多探讨。王杰认为:“审美经验在时间(历史)中的状态是一个从理论的角度很难把握的问题。16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之“意境说”,必是空间之自然物理属性与情感渗透、理性传达“密附”而成,王国维说:“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境非独谓景物也。情感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7在当代社会,审美经验研究的空间属性更加明显,一方面注重在世界文化版图中强调审美经验的地方性研究,以此来反思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审美经验的特殊性、具体性与共生性,“审美经验的地方性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基本事实,对地方性审美经验的研究可以松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同质性”。18另一方面,审美经验与科技环境紧密相关,审美对象的电子化、数字化倾向,直接导致了审美经验之实体与虚拟空间属性的并存且相互关联,“我们环境中到处都充斥着美的因素的景观,使你觉得我们的环境中似乎到处都有艺术的气质”,而以电视、电影为审美活动的对象化媒介所产生的审美经验,则“普遍有着在这虚拟空间中如同置身其间的超真实感”。19当然,在根本上,审美经验“并不隐藏在主体的感情和知觉中,而总是存在于与周围世界积极、活跃、开放的互动联系中,审美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的意义与新的情境不断融合而生成新的审美经验”。20

因此,审美经验是基于人类审美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在场性体验,它富有情感和想象。但比较起生活经验来,它更为情境化与情节性,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倾向于完整与强度升华。在场性与情境化注定了审美经验的空间属性,并以集体的共性特征,在接受政治、经济、科技、民族等多元维度场域化建构之后,呈现出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群体特征与运动规律,进而显示出“存在”与“此在”的统一。以此看来,要论证文学是空间艺术而非时间艺术,除了发现文学本质构成之审美经验的空间属性之外,还须进一步讨论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先说空间,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有4个层次,分别是:空间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直接空间不大于也不小于内容物、空间和内容物可以分离、整个空间有上下之分21。在这里,对于空间的认识来自于空间和空间存在物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于空间也有自己的研究,张康之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包含着三重空间的思想,即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这三重空间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活动空间的总体。22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意味着空间社会化属性的凸显,以此为基础,列斐伏尔将空间研究推向了社会生产程序,提出:“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空间中的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里充斥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生产”。23与列斐伏尔类似,主张在社会关系层面对空间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如大卫·哈维、福柯、詹明信、苏贾等,如大卫·哈维曾提出每个社会组织物质实践(material practice)都要根据“客观的时间与空间概念”24。爱德华·W.索亚也警醒世人:“空间性-历史性-社会性”不仅带来“我们对空间思考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样也开始导向我们历史和社会研究方式的巨大修正”。25

爱德华·W.苏贾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观和哈维的空间组织理论进行一番批判之后,提出空间关系和社会关系一样都是生产关系。与索亚极为相似的是,苏贾的空间理论其实是一种社会空间运动论:“空间性的存在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一种转换过程的产物”,“空间性从来就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远保持不变”。26将空间研究和当下网络数字化时代结合起来的是卡斯特,他说“空间与时间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物质向度。”“在网络社会里,是空间组织了时间”。“在信息技术范式,以及由当前历史变迁过程所诱发的社会形式与过程的联合影响下,空间和时间正被转化。”27基于此,他提出了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与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两个核心概念以阐释空间的稳定性与动态性。在心理学家看来,空间与空间感知紧密关联,牟炜民等提出:“人的感知系统在空间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收集这周围环境的空间信息,并从这些信息流中引导我们的动作和空间巡航”,通过理论与实验论证,他们还发现“在丧失自我朝向感的条件下,个体所维持的空间记忆是基于环境内在参照系来表征”。28

可见空间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第一,在本体论上,空间是一种先验存在,但其本体并不能通过空间来显现。第二,在显现论上,空间不存在自我显现的方式,“仅当各种实体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于空间和实践中,空间和时间才存在”。[29第三,在构成论上,空间的构成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论,指向空间内在物、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结构属性。第四,在运动论上,空间运动是以自身的运动变化过程来显现时间。如前所述,空间的运动必须由空间内存之物(包括物体、事件、行动、经验等)的序列变化来显现。当然,空间运动也是空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时间只不过是发生于物质宇宙中的事物变化”,“归根结底,没有事件就没有时间”30。以事件的静止状态显现的是空间,事件的连续性是通过空间运动的过程显现时间的,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度。第五,空间感知与确认。空间的感知确定通过空间内的物、物体和物体、物体和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同时,空间可以分割和组构,并由实体向抽象观念转变,从实体感知到概念思维,昭示着空间运动中的本体表征,诠释了空间的抽象化逻辑进程。

再来看看时间,亚里斯多德认为:“时间不是我们用以计数的数,而是被计数的数,所以这个数因先后不同而永不相同,因为‘现在’是各不相同的。”时间与运动的关系在于,“我们不仅用时间计量运动,也用运动计量时间,因为它们是相互确定的”。[31时间的本体性在于绝无“异质性”的、冷酷的“同一”,它计量世界,同时也被世界计量。比较亚里士多德,康德的观点在传承中又有发展,他在阐释时间的五个基本意义之后提出:“我今所增益者,乃变化概念及与之相联之运动概念(即位置变化)仅由时间表象及在时间表象中始能成立……唯在时间中,矛盾对立之宾词始能在统一对象中见及,即彼此继起。故说明运动通论中所提示之先天的综合知识之所以可能(此等知识决非无用之物)者,即吾人之时间概念。”32在康德这里,时间的先在属性,时间的本体与直观性,使得时间成为一切的本源,以及显现和存在的基础,时间的整体性使得时间具有了包容一切的可能与必然。

以现象学为基础,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研究在“此在”与“存在”的维度中展开,包括两个基本方向,一是由日常性讨论此在性;一是由此在历史性来透视存在性。通过对前者的研究发现,日常诸现象(此在)“各具的时间性建制想来都应回到这样一种时间性:这一时间性担保领会、现身、沉沦与话语可能从结构上达到统一”。33也就是此在维度上的空时一体,但二者的差异在于“此在式空间性的绽出时间性使我们可以理解空间不依赖于时间,但反过来却也可以使我们在此在‘依赖’于空间”。34此在的存在方式显示了空间对于时间的优先性。对于后者,海德格尔则提出时间性就是历史性,但其背后的经验表明:“虽然流俗的时间经验首先通常只识得‘世界时间’,这种时间经验却也总同时使世界时间突出地与‘心灵’和‘精神’相关联。”“历史本质上是精神的历史;这一历史在‘时间中’演进。”35

海德格尔并未完全解决时间与存在的系列问题,但在他的研究中,空间和时间已经具有了人化因素,将此推进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马克思提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的存在者的自身反映”。进一步来说,“自身反映的感性知觉就是时间本身”,“人的感性是一个媒介”,借助这个媒介,时间将时间的觉知、事物统一起来,“事物的时间性和事物对感官的现象,被设定为事物本身的同一个东西”。36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将时间的研究移入到政治学和经济学,他所提出的劳动时间及其异化现象批判,不仅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本质,更使得马克思的时间研究更加人本化和社会化了。正如盛卫国所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而展现出不同的时间景象,无疑,时间与自由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37在心理学方面,对时间的认知更偏重于“数”的测量性以及与空间的关系,吴念阳等通过两个实验来证实了“空间引导成功激活了时间表征中的空间元素,时间语言表述的编码具有空间方向性。至此,我们认为:人们不仅通过‘空间’来描述‘时间’,还通过空间来思考‘时间’”。38

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时间的主要特征:(1)世界上存在着普泛的绝对性时间,它是公有的、纯粹的、均质的抽象概念。(2)时间是一种整体性思想。(3)时间的绝对性引申出时间是一种“量度”工具,是“反映事物运动顺序性、因果性和心理状态持续性的一种主体认知框架”。394)时空关系论。一方面,空间的变化进程显示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时间是空间的整体性认识。另一方面,时间是空间运动的连贯性及其进程显现,时间为量度或为空间认识的角度和程序,在这个意义上,空间决定时间。

最后看看文学文本,在直观物象上,文本表现为出版版本,即纸质条件之下的长、宽、高及出版状态、重量等;文字排列形式,如横排本、竖排本等;文字字体特点,如楷体、宋体等;文本的寄生性复合构成,如封页、装帧等;当然也包括文体学方面的特殊排列形式,比如诗歌,小说中特意大片留白等。而在当代条件之下,文学文本不仅类纸质化了,如电子书籍,还出现了图片、Flash、超级链接等。在表意系统内,无论是哪个文学理论流派,还是哪种文学体裁,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通过文字叙述事件、状写山水、描摹心理意识、承载情感想象,实现为读者建构审美空间的目的。

由此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在本源上,空间决定时间,时间不具有指涉文学实在性的功能和属性,用时间来定义文学科学性不足;(2)文学审美经验在本质上是人类在空间内进行系列文学活动的主客生成体,是人-空间的交互性产物,这决定了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性质;(3)文学文本外化为具体的空间实像,内在构置审美空间以承载作者、召唤读者,进一步新生审美经验、形成新的文学文本。而文学是时间艺术,是基于文学文字载体的线性抒写与阅读状态,是现象性描述,在当下复合文本的状态下,其指称与含蕴更显不足。所以说,文学是一门空间艺术。

文学地理学诱发了文学是空间艺术的研究,反过来拓展了“文学地理”的主要内涵:(1)文学地理作为空间的一种,诞生于空间与文学活动的审美实践关系。在这个角度上,文学地理的哲学抽象形式主要表现为发生学意义上审美经验的生命性运动。(2)文学地理的空间构成,在一般条件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与建构;依据于文学活动的发展程序,主要分为前文本空间:主要是指作家审美经验的在地性构成,表现为作家的文学活动场域与文学文本所要表现的空间对象;文本空间,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前文所述的文本的物理性空间呈现,指向文本的直接可视性。一是文本系统内部空间,如事件发生的语境,情感依托的山水环境,情节程序发展的系列空间、心理情感运动空间,空间留白等;后文本空间,主要是指文本在完成之后进入传播、读者接受、文本价值意义再赋予、集体文本的板块运动等空间。(3)文学地理的空间运动规律及其特点。文学地理所面对的根本问题在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文学实践活动中的关系建构,它缠绕在文学创作、传播、接受、消费、再创作等各个环节,并且显现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互建构、复合交叉、同向发展中。是以文学地理空间的特点在于,首先在文学地理学视野中,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然地理以及文学地理的静态形式,空间与文学的耦合从一开始就显现为自然地理的人文化、人文地理的文本化以及文本外系统的系列社会实践功能,它始终走在一种非闭合性的完成趋势中。其次,受制于空间构成特点的影响,文学地理空间在复合构成、动态发展中表现出非均质性。再次,文学地理空间的非均质属性反过来影响文学地理的结构分析,它向下可以不断细化,比如在文学板块空间中,可以进行行政区域的切分,也可以进行文学团体中的个人性切分等;向上可以不断组构融合。比如个人作家再创作过程中,以自身的审美经历为纽带集合了多个区域空间的人文要素。最后,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情感等多种条件制约下,文学地理的非均质性必然导致文学地理之间的权力关系,文学地理符号化,以及由于文学地理的复合构成所引发的文学地理趋同性、虚无化并存。

“文学地理”的空间内涵同样也蕴含了时间维度:(1)文学地理时间是先在性时间,它表征着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间点上的产物,世界上不存在超时间的文学作品。由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也表明,文学作品的时间先在性表征为空间具体性,这意味着文学地理时间的先在性是以空间作为现象而纯粹化、形式化、抽象化的结果。(2)时间是匀质的、均衡的、直线的、单进的、普适的量度,但时间感知的人本化能够形成对时间均质的异变。是以在文学世界中,由于人的介入与认知传达,对于时间的认知是由文学要素与人之间的构成关系来决定的。至于此,文学地理时间分为两个大的线索和脉络:一是从文本的文字载体构成来看,文学地理时间是线性、单向的匀质发展;一是从文本之系列要素包括人物、情感、事件、事物、行动、话语等构成的时间来看,文学地理时间在去公有性、去一般化、去常态化中显现出立体性与个性化特征,当然,这受制于文学作品的认知主体。在这个角度上,文学地理时间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融合。(3)文学地理时间的特殊性根源于文学地理空间的实在构成及其动量关系。文学地理时间不可能先在具有自我性运动能量与发展趋势,它的运动属性在本质上是空间内的空间关系构成及其系统性合力的结果,这决定了文学地理时间是为文学地理空间的第四维度。(4)这并不是说在文学地理空间观的烛照与制约下,文学地理时间完全丧失自我主体性与本体性意义。它形成的是对文学地理空间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由此内含的认识途径与方向。

经过几番辨析,可以在文学地理学视野下对一些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进行初步回答:(1)文学审美经验产生、转化的空间实质昭示了文学发生学原理,即文学始源于作家主体空间在场性的系列审美活动,并且由于自然地理的介入,使得文学研究的还原有了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文学活动发生的在场性还原;一是人文地理向自然地理的始源性追溯,这可以推及到人类生命,甚至是宇宙的开始。(2)在本体论上,文学是一门空间艺术。这意味着文学研究问题产生的基础就不仅仅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文学体裁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而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立足于文学建构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全部文学活动而自发产生的相关问题。换句话说,文学批评的思维路径不是在文学与地理相互关系中被动产生,而是立足文学本身就是空间艺术而产生的自然诉求。(3)以此来重新厘定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会更为宽广,应该包括以文本形态为区分标识的所有空间性文学活动,即前文本空间、文本空间、后文本空间的所有系列问题。(4)文学史方面。所有文学史形式都是单向性、片面优势性的。文学地理学视野下文学史的重新书写是要解决时间先在性文学史,即以简单的线性时间去串联文学发展史络,而忽视了时间维度的断裂处、立体交叉性与跳跃性等而引发的文学发展的非线性问题;弥补国别文学史,即以行政区域置换文化区域而导致的文学发展空间联系研究的不足和误区。强调以回归文学发生现场的方式,重现文学活动的在场性与变动性,以此来建构文学史的时间维度与板块区域,实现文学史的现场感、可直感化与当下沟通性。

重回审美经验、空时关系的探讨,论证文学是一门空间艺术,其目的是要发掘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原点,及可衍生的维度与学理支持。然后再结合文本现象与文学活动事实,更为全面系统地提出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研究问题,建构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如此基础或会更坚实些。

                             

注:

  ①邹建军:《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文学地理学研究》,《江汉论坛》2013年第3期。

  ②梅新林:《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③杨义:《文学地理学的三条研究思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④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杂志》2016年第5期。

  ⑤李志艳:《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⑥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对象和性质》,《临沂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⑦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⑧李妍:《文学地理学的四个研究范畴》,《兰州学刊》2015年第6期。

  ⑨胡晓博:《文学地理学学科研究的六个问题》,《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⑩杨义:《文学地理学的本质、内涵与方法》,选自《文学地理学会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7-55页。

  11]彭民权:《文学地理学的体系建构与理论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12]【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13]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14]【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306页。

  15]【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581588页。

  16]王杰:《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与文艺美学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7]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18]王大桥:《地方性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词》,《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

  19]张晶:《审美经验迁转论》,《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

  20]李春媚:《当代语境下“审美经”的多维观照》,《暨南学报》2012年第12期。

  21][3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0127128页。

  22]张康之:《基于人的活动的三重空间——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3]【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选自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页。

  24]【英】大卫·哈维:《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选自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页。

  25]【美】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导论——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与想象地方的旅程》,选自包亚明主编《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26]【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5页。

  27]【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6467页。

  28]牟炜民、赵民涛、李晓鸥:《人类空间记忆和空间巡航》,《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4期。

  29]【英】格利高里等:《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谢礼圣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30]【荷兰】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体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3页。

  3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8页。

  33][34][35]【德】马·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1382419482483页。

  3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37]盛卫国:《时间与自由——马克思时间思想的内在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38]吴念阳、徐凝婷、张琰:《空间图式加工促进方向性时间表述的理解》,《心理科学》2007年第4期。

  39]汪天文:《时间概念的哲学透视》,《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责任编辑:青  末〕

 

 

 

 

 

 

 

 

 

 

 

 

Literature Is the Space Art:

Ontological Study on Literary Geography

Li Zhiyan

 

 

Abstract: The defect of researches on literary geography today is the shortage of studies on basic literary theory. What should be done is reconsidering the problems of literary ontology, facing the gener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directly, differenti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 and discovering that literature aims to consider about space art. Based on these, we are able to rethink profoundly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the logic,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methods, the research scope and the idea of literary history.

Key words: literary geography; aesthetic experience; space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