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刊物 > 南京社会科学

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与行动框架

发布时间: 2018-06-20 09:03:44   来源: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李金华

 

 

   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主要集中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前沿技术突破、企业行业及地域制造业发展、配套政策出台及实施等方面,由此可以勾勒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框架。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些领域技术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很小,财政、金融、税收支撑政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制造强国文化建设未能受到足够重视等。未来,中国需要注重重要领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技术的研发,加强制造标准体系的国际化,加强财政、金融、税收支撑政策体系的建设,注重先进制造文化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制造强国;建设进程;行动框架

中图分类号  F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8)06-0014-12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8.06.003

 

作者简介  李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京 100732

 

 

一、研究背景

中国政府于20155月正式推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利用国际产业分工重新布局的历史机遇,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优化制造业结构,将中国建设成世界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大势,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制造业制高点的十年战略规划。按照其部署,从彼时起,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而后再经过10年的努力,进入制造强国的中等阵营水平;至2050年,中国制造的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

《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大幕,也催生了中国制造业的变化。2016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①出现上升之势②,11月达到近两年的高点,显示出中国制造业整体回暖。而且PMI的分类指数显示,大型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2016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为6.0%,达到24.79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长率达6.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除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负增长外,其他重要行业均为正增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为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5%10%9.5%;次之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5%7.7%6.7%6.5%;传统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5%6.1%5.5%4.8%2016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

同样地,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87.1亿元③,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2017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加。其中,制造业利润增长18.2%,增速比2016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20.3%,增速高于其他制造行业。2017年中国技术中心共投入研发经费5096.8亿元,比上年增长9%④,而制造业领域的技术中心投入研发经费3978.8亿元,占全部技术中心研发经费的比重为78.1%,对技术中心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4316.9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9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34%。同年,中国新产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56家,比上年增加16家,近一半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60%。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申请专利21.4万件,比上年增长7.5%;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1.8万件,增长8%,占申请专利的55.1%,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专利申请35.8件,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发明专利申请19.5件,比上年均有增加。

又据德勤公司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⑤显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印度6国对全球制造业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60%,而中国再次被列为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近年来,中国直接投资科技、技术转让和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政府已意识到制造强国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正努力消除个人税率、劳动法以及政府干预等抑制制造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并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计划的实施,发展高性能计算机、重大装备制造、智能工厂等。这些行动都将增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为中国制造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提供关键支持。

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对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进行了研究。黄群慧(2017)⑥认为,与《中国制造2025》相配套的政策规划已基本发布,相关部委在落实制造强国的战略中已出台了具体措施,中国建设制造强国战略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李燕(2017)⑦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制造强国有着新内涵,制造强国必须是以创新型经济为驱动力,以高度智能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为重要支撑,以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为内在要求;一个制造强国必然是创新型国家,是科技强国、信息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构建高水平开放发展、竞争合作的新格局。何珺(2017)⑧的文章总结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成绩,认为2015年后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制造业新动能培育取得新进展,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成就,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互联网技术已广泛融入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等各环节,一批面向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加快培育,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环境有了新改善。

查阅近年面世的文献,鲜见系统全面研究《中国制造2025》颁布后中国建设制造强国进程的成果,也鲜见阐释制造强国政策体系、实践行动的学术论文。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本文拟就此展开研究。系统归纳整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政策、行动成就,可以发现中国制造强国的建设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前沿技术突破、企业行业及地域制造业发展、配套政策的出台及实施等方面。故本文拟以此为逻辑主线,分析研究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政策体系,勾画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框架。后文的结构是:制造强国基础建设,前沿技术突破,企业行业地域先进制造发展,配套政策支撑体系,行动框架和后续行动思考等。

二、制造强国基础建设

《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中国政府还推出了“1+X”规划体系⑨,以图通过政府的引导,汇集全社会资源,找准重点、难点,突破和补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短板,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根据“1+X”规划体系和制造强国建设的相关行动,中国将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心放在了工业基础建设上,此即工业强基行动。工业强基,就是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打牢工业基础,提高工业基础能力,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为此,中国采取了系列行动,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此处,将中国最近两年推出的有关制造强国基础建设的主要政策规划和实践行动整理列示如表1

 

1                     基础建设政策规划及行动

政策规划

行动成效

时间

名称

时间

名称

2016819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015128

首条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铁路开通

2016819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20151226

首条中低速磁浮铁路试运行

2016513

《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

2016918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升船机试通航成功

20161022

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指南》

20161231

钢铁去产能超额完成全年5000万吨目标,1.4亿吨“地条钢”出清

20171127

《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

2017615

成功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

201822

2017年工业强基工程“四基”产品和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名单》

2017115

第三代导航卫星升空,北斗卫星开始全球组网

201822

2017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项目名单》

 

 

资料来源:国家工信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ndrc.gov.cn/;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先进制造业网站:http://www.amdaily.com/。作者加工整理。

 

由表1可知,为推动工业强基,中国政府的各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或规划,以图解决工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的薄弱环节,促进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可靠性、一致性以及稳定性显著提升,建立起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按照规划,国家要使8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70种左右标志性关键基础材料、20项左右标志性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建设约40个高水平的试验检测类服务平台,20个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培育1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形成约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的基础产业集聚区。随着工业强基行动的推进,2017年中国政府支持了331个重点项目11,进行了206个强基项目的试点示范,解决了高速动车齿轮传动系统、核发电系统所用的泵用密封件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建成了一批数字化的车间和智能工厂。

工业强基已经开始的主要具体行动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进行四基“一揽子”突破行动;进行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行动。这些重点产品、先进工艺包括:传感器、制器、控制系统、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术、发动机电喷系统、高速动车组轴承及地铁车辆轴承、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超大型构件先进成形、焊接及加工制造工艺、超低损耗通信光纤预制棒及光纤、工程机械高压油泵、多路阀、马达、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存储器、石墨烯、高性能难熔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增材制造等;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如工业大数据平台,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等;建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区;进行“四基”军民融合发展联合行动专项活动,开展军民共性基础和前沿技术联合攻关;实行“四基”领域军民资源共享、重点领域军民两用标准联合制定等。

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国家已着手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各地区、各行业也开始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目标是建成与现代经济相匹配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现在,国家已开始进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将建成3-5个达到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支撑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级平台,形成能完成工具开发、数据集成、模型设计等多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同时,国家也正设计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标准,研制解析互联网标识的体系,将出台20项以上针对重点行业的标准和20项以上涉及关键要素的共性标准,并实际应用在重点行业和企业;还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并在龙头企业中大规模应用新制造技术和新制造模式,使两化融合在新制造领域迈入更高层次。

三、前沿技术突破

制造强国的显著标志是掌握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技术是一个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新工业革命进程中,伴随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在先进制造领域,全球制造业日益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中国及时注意到全球制造业发展大势,高度重视发挥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开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协同推进重要领域关键技术、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制造管理软件等的集成创新。现在,中国已部署了一批代表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对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且有利于制造技术更新换代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以图提高中国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关这些活动的主要政策规划及实践行动可整理列示如表2

由表2可知,目前中国将前沿技术的突破锁定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主要集中于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工艺仿真软件、工业控制软件、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绿色制造前沿技术主要集中于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以及绿色标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有数据显示122017年工信部支持了331个重点项目,428个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225个重大绿色制造技术项目,初步解决了高速动车齿轮传动系统、核发电系统所用的泵用密封件等关键技术问题。

 


2                   前沿技术突破政策规划及行动

                  政策规划

                  行动成效

时间

       名称

      时间

           名称

201625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201571

首款石墨烯节能改进剂“碳威”面世

2016819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2015831

自主研制的大型无人军机“彩虹五号”首飞成功

2016819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01592

首台6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研发成功

2016819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0151022

首辆无人驾驶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成功

20176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个重点专项167个项目立项

2015107

第一颗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升空

2017720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5112

大飞机C919正式下线

20171127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634

首辆碳纤维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20171226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2016620

首台峰值运算速度过10亿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诞生

2018126

《中国制造20252017版技术路线图

2017426

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造船厂下水

 

 

201753

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817

全球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在中车集团研制成功

资料来源:国家工信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ndrc.gov.cn/;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先进制造业网站:http://www.amdaily.com/。作者加工整理。

 

为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还通过专项行动在重大技术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等九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沿技术攻关,实现这些关键技术产业化。其具体的行动是:研制新一代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建设试验调试平台解决悬浮导向、车载供电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制中国标准城市轨道车辆及牵引、信号等关键系统;研制机车车辆、列车控制系统、高速道岔等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加强国际合作开展邮轮研制,掌握邮轮设计建造技术;研制、设计、建造多用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绿色船舶等;开展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高端海洋油气开采装备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研制全自主编程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开展智能汽车基础共性技术研发,重点研制传感器、车载芯片与中央处理器、车载操作系统、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装置等产品开发;研发新型高性能拖拉机及复式作业耕整地机械、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甘蔗收获机、秸秆高效收集利用装置、地膜残膜回收等装备;研发大马力农业机械发动机、传动系统、电液控制系统、智能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实现超声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全实验室自动化检验分析流水线(TLA)等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化;重点研发汽车用超高强钢板及零部件用钢、高铁关键零部件用钢、高性能硅钢、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材料、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用钢、核电关键装备用钢、大型压铸模用热作模具钢、极地环境用钢、大型水电用高级别压力钢管及蜗壳用钢、航空用轻合金材料,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电子信息用关键材料、新型稀有稀贵金属材料、石墨烯、钢化真空玻璃、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材料、高性能石英玻璃等;研发先进化工成套装备、大型智能化矿选设备、钢铁冶金关键技术设备、有色金属先进熔炼关键技术设备、建材制造关键技术设备、新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高端数字化印刷成套设备、汽车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产装备等高端装备技术。

中国国家发改委20181月决定13,将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3个领域实施56个重大工程项目,以支持“互联网+”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促进深度学习、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机器视觉、逻辑推理等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在医疗、交通、金融、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等的应用。这无疑是制造强国建设推出的又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重大行动。

四、企业行业地域先进制造发展

现阶段,新一轮科学技术与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重要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信息、大数据、数字仿真等高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的研发设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国在进行工业强基、前沿技术突破的同时,还注重培育领军企业,优先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高端智能再制造、增材制造等重点行业。同时,开展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先进制造集聚区的培育行动。可将近年出台的有关先进制造企业、行业、地域发展情况的政策规划及行动列示如表3

3             企业行业地域先进制造发展政策规划及行动

                  政策规划

                  行动成效

时间

       名称

      时间

           名称

20161230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2016824

2016824日,确定宁波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 

201716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2016630

首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2017116

《信息产业发展指南》

2017112

武汉、泉州、成都等被扩大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20173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123

确定第一批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名单

2017613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2017622

确定2017年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

2017925

《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71016

确定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2017119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71127

确定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20171213

《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2017121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新启动40个重点专项

20171214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8223

公布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拟支持项目

201815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201829

《中国制造2005国家级示范园区评估指南(暂行)》

 

 

资料来源:国家工信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ndrc.gov.cn/;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先进制造业网站:http://www.amdaily.com/。作者加工整理。

 

3显示,中国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领域锁定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新材料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其发现、发明和应用推广对制造技术、制造品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将新材料的发展重点集中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先进基础材料主要是基础零部件用钢、高性能海工用钢,高强铝合金、高强韧钛合金、镁合金,高端聚烯烃、特种合成橡胶及工程塑料等;关键战略材料主要是耐高温及耐蚀合金、高强轻型合金,高性能碳纤维、反渗透膜、全芳纶纤维,高效发光、高性能永磁、高端催化,新型显示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主要是形状记忆合金、液态金属、石墨烯、金属及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自修复材料、新型低温超导及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等。

中国的信息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核心芯片和基础软件还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在制造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十分注重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重点发展网络、量子计算、平流层通信、卫星通信、可见光通信、车联网、地海空天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类脑计算等领域。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行动是: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信息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核心领域开始布局或建设若干创新中心,以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实行三网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网络的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应用;进行安全芯片、安全核心信息设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以及安全中间件的研发,开发移动智能终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可穿戴设备芯片等。

医药产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制造强国建设行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行动是: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进行新药创制和开发手性合成,研发结晶控制、酶催化等化学药制备技术,提升长效、缓控释、靶向等新型制剂技术水平;开发数字化探测器、超导磁体、高热容量X射线管等关键部件,实行手术的精准定位和导航,达到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的转型升级;开展中药材良种的繁育,推广现代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在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中国也开展了制造试点示范城市以及示范园区的建设。宁波因为地缘交通便利,加之经济基础良好,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扎实,战略定位清晰,特别是因为在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形成的独特优势,在2016年被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随后武汉、泉州、成都等在2017年也被扩大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中国政府还从先进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保障和制造业重点工作推进体系等方面设计指标,对一些国家级示范园区进行创新驱动、产品质量、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比重等进行考核,全方位推动制造示范园区的建设。2017年,国家确定了97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据《2016-2017中国智能制造年度发展报告》14显示,2016年中国在建或者已经建成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数量达158个,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个,中国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环渤海、长三角为装备制造主要集聚区,京、沪、粤、苏成为工业机器人集聚区15

作为制造强国的行动成果,2017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16名单17,政府将加强对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国家确定在22个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制造创新中心,这些领域是新一代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轻量化材料及成型技术与装备、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稀土功能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工业信息安全、先进复合材料、智能语音、石墨烯、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云制造、工业大数据、高性能医疗器械、资源循环利用、医药高端制剂与绿色制药、先进功能纤维等。中国在企业、行业、地域制造业发展方面的行动取得重大进展。

五、配套政策体系支撑

人才是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中国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与培训体系,努力培育和引进全球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与此同时,为达到制造强国的目标,近年还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如人才培养、品牌培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政务信息化、无线电管理、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等,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向纵深发展。其主要的政策规划和行动可列示如表4

4显示,为保证《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中国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进程。

中国在制造业人才培育方面的行动主要是:努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有条件、有意愿的高校试点探索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制造业领域的工程师;扩大制造领域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扩大电子信息、机械、材料、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化工、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招生规模;试点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组建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品牌培育方面的行动主要是:完善了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四项基础体系,集中力量实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和绿色制造标准化;开始实施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质量兴业等活动;开展质量技术攻关和工艺提升,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发展。

 

  4                 配套政策体系及行动

                  政策规划

                  行动成效

时间

       名称

      时间

           名称

2016828

《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1231

全面实现电话用户实名登记 

20161230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20151229日)

20161231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1.8% 

2016520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1231

10万个行政村开展网络光纤到村建设和升级改造

2016726

《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

20161231

工业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38.2%

2016815

《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

20161231

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开展试点工作

201697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版本1.0)》

20171220

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17家)

2016930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71225

2018年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商用

2016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

20171227

56个项目入围2018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拟支持项目名单

2017824

《“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

20171231

发布了22项智能制造的国家标准

20171120

《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

20171231

全国有众创空间5500 独角兽企业151

20171214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20171231

国家中小企业实体基金已投资项目130个,金额38.24亿元

20171218

《关于推动发展第一批共享经济示范平台的通知》

201826

成立国内第一个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启明星云”

201818

《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

2018211

22个中国品牌进入全球品牌100

2018115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见稿)

2018227

海尔COSMOPlat为全国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2018123

《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2018年本)》

 

 

201822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白皮书(2018)》

 

 

资料来源:国家工信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ndrc.gov.cn/;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先进制造业网站:http://www.amdaily.com/。作者加工整理。

 

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主要是:培育了一批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民营制造企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承担制造强国建设的相关任务,发挥民营骨干企业在重大工程、重点任务研发的重要作用。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已开始参与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也有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参与前沿技术、先进的专用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等的生产制造;还有民营企业开始投资绿色化改造、绿色产品和节能环保产业,并进入军品研发生产和维修领域,实现了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发展。

中国也注重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如智慧能制造标准体系、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等。其中,智慧能制造标准体系的重点是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性技术标准,如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等;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重点是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等。截止到2017年底18,中国制造领域的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70%,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利用率达63.3%,制造设备之间的联网率超过了39%;中国已经制定了60项以上智能制造重点标准,累计制定和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且“两化融合”的标准系列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立项为国际标准。预计在2020年,将修订5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保证先进制造领域全面具备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更进一步地,中国还推进了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正在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形成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顶层架构;已建成了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了4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9,形成了以国家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补充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一些国际协调机构,如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中欧、中法、中意工业能效合作和绿色制造的工作组等,也开始了卓有成效的运作,正推动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与全球制造强国的对接。

六、行动框架与后续行动思考

中国为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以《中国制造2025》为主线,以工业强基行动为基础,以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为突破口,在企业、行业和地域全方位开展了制造强国建设行动。根据前文所述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进程,可以勾勒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框架如图1

1勾画了现阶段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框架。当然,这反映的仅仅是一个粗略构架。因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内容十分丰富,众多的重大工程、重大专项,系列政策法规、行动方案等,很难以一张图完整反映出来。特别是随着制造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一框架会发生变化,如工业强基的内容会增加,前沿技术突破和优先发展的行业会发生变化,配套政策体系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综观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行动,也还存在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有些领域技术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技术;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极少,仅为世界的1%20;财政、金融、税收支撑政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制造强国文化建设未能受到足够重视等。未来,需要加强或完善这方面的行动。

第一,注重重要领域里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技术的研发。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中国曾引进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基础研究的落后,中国在某些重要制造领域,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较明显的如芯片技术、半导体设备、IT技术,刀具技术、电信核心技术、手机核心技术,农机装备制造、高速列车、大型客机、汽车电子技术、计算机设计汽车技术、先进作战飞机和驱逐舰、警用武器技术,塑机技术、无缝钢管技术、仪器仪表技术、汽车仪表技术,煤炭生产技术和装备、风能开发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原镁生产技术、调节阀门行业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塑料造粒机制造技术,挖掘机制造技术、外墙保温技术、船用配套设备生产技术、计算机技术、新一代显示技术(激光显示)、物流装备技术、节水工程技术、脱水工艺技术、涂料技术、建筑门窗技术、建筑瓷砖与地板技术、纯碱制造技术、冰箱制造技术、氟化学品、氟聚合物生产技术、大型模锻压机制造、高温电缆,育种技术、微生物菌种改造新技术、空间医学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生物新技术、微生态制剂,等等。中国的这些技术还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现在这些技术有的已列入《中国制造2025》和1+X计划中,但也有一些还没有列入。由于这些技术多属于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未来,应将还未纳入《中国制造2025》和1+X规划中的落后技术列入行动规划,以免这些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形成中国制造技术发展的软肋。             

第二,强化对制造标准体系的国际化建设。在实施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进程中,中国注重了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但相对于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工业强基行动,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现阶段,中国的一些制造品标准还比较落后,有些标准长期没有修订、更新,不能反映同领域世界先进水平;有些制造品甚至没有制造标准,或者只是半制造标准;有些产品从原材料、设计到制造工艺、制造设备、制造环境等都无标准可依,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还有些制造品服务体系缺失,服务网点没有全覆盖,制造品售后服务、维护检修、废品废件和问题产品召回赔偿机制缺失,影响产品品牌声誉。因此,应加快先进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制造品的工艺设计、生产过程、使用和服务、废弃和回收等都建立更加细致的标准,形成多维度的制造标准体系。应面对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先进的制造生态体系,包括体系参考架构、网络安全、工厂联网、供应链集成,以及数据从工厂车间到企业级的无缝传输,提高先进制造的敏捷性、质量、生产率和可持续性等,满足新一代工业升级的多目标性要求。应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对企业的产品管理、资源提供、产品实现、质量监测、品质分析与改进等标准的建设,强化对先进制造品包括顾客需求、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交付之前全过程的监控,提高中国先进制造品的质量水准。

特别地,要加强中国制造标准与国际先进制造标准的对接,支持和督促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前沿制造标准的制订,掌握先进制造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的话语权。应分行业成立制造标准国际化工作机构,建立制造标准国际合作平台和协调机制,加强其与国际标准委员会的联络,跟踪研究国际先进制造标准的前沿动态,吸纳国际最新技术,提高制造标准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强财政、金融、税收支撑政策体系的建设。制造强国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顶层设计、战略规划、行动方案,也需要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根据现阶段制造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国已出台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财政、金融以及税收等配套政策还较薄弱,一些政策碎片化,不成体系,不成系统;有些政策是地方性政策法规,地区间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合力,发挥其应有作用。中央政府应该加强配套政策的顶层设计,针对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制定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财政、金融、税收等系列政策。

要建立财政引导资金,支持制造业融资,充实扩大小微创业融资基金;应建立健全政府参与各类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机制,重点支持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传统产业重大技术改造和重大专项发展项目;应加大制造业信贷投放力度,保持制造业信贷合理稳定增长,推行差别化的制造业信贷政策;应提高先进制造业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拓宽先进制造股权融资方式,发挥财政在创新型制造企业中上市、挂牌融资、直接债务融资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建立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应提高制造企业证券化水平,挖掘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加大技术改造类项目贷款投放,减轻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建立企业转贷应急机制,降低制造企业的融资风险,创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融资环境。

要制定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细致的税收政策体系,针对《中国制造2025》和1+X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重大工程、重大专项、优先发展行业以及制造示范园区、制造集聚区,出台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先进制造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转让,支持研发机构采购先进设备;应利用税收杠杆,支持先进制造领域技术装备更新、固定资产产品更新换代;支持企业开发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鼓励制造企业使用节能环保设备;推行差异化的出口退(免)税政策,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对外投资,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

第四,强化先进制造文化的建设。建设制造强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需要,现代文明离不开现代文化。先进优秀的制造业文化,对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改造发展环境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先进科技文化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目前,《中国制造2025》和1+X规划只是在若干专项或重大工程建设中提及制造业文化的建设,如人才教育培养、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关于文化建设问题的论述,并没有制定专门的制造业文化发展规划,这无疑会制约制造强国的建设。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文化先行,必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层面,要教育和培养职工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形成文化驱动力和动力源;在行业层面,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企业家执着、坚毅、果断的精神,养成企业家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乐于担当、善于合作的品格;在社会层面,要塑造劳动光荣、劳动者光荣的社会风尚,倡导工匠精神,褒扬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现代企业家和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要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创业氛围和环境。

企业强则国家强,要引导制造企业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不断创造制造业文化产品新业态,促进制造业文化产品多元化;应加强创新设计引领,注重对传统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文化园区,建立一批先进制造设计大师工作实验室。应建立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加快推制造业博物馆体系建设,发展制造业旅游,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意园区,建设系列制造业文化特色小镇,塑造中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新形象。还应强化对外交流,不断吸取发达制造强国的先进企业文化,不断丰富中国制造强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制造的美誉度,增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

  ①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PMI)是由新订单指标、生产指标、供应商交货指标、库存指标以及就业指标5项指标综合加权计算出的反映制造业整体状况、就业及物价的综合指数,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当指数高于50%时,常被认为经济扩张;指数低于50%时,被认为经济萧条的迹象;在40%-50%之间时,表明制造业处于衰退,但整体经济还在扩张。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2017-02-28

  ③2017年工业利润实现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网站[EB/OL],http://www.stats. gov.cn/tjsj/sjjd/201801/t20180126_1577510.html.2018-01-26

  ④2017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及相关情况调查结果[EB/OL],http://www.stats.gov.cn/ tjsj/zxfb/201802/t20180213_1583424.html.2018-02-13

  ⑤德勤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EB/OL],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manufacturing/articles/2016-global-manufacturing-competitiveness-index.html

  ⑥黄群慧:《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新阶段》,《经济日报》2017519日。

  ⑦李燕:《准确把握制造强国新的时代内涵,加快构建制造强国关键支撑体系》,《中国经济时报》2017127日。

  ⑧何珺:《苗圩解读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制造强国战略》,《机电商报》2018115日。

  ⑨“1+X”规划体系,此处的“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⑩表1中所列的各项政策、规划均由国务院、或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单独发布或联合发布,后文的各表相同。

  11][12][18]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2017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中国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0/content_5262153.htm#2. 2018-01-30

  13]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ndrc.gov.cn/gzdt/201710/t20171013_863539.html. 2018-01-22

  14]《2016-2017中国智能制造年度发展报告》,新华网,http://www.js.xinhuanet. com/2017-05/21/c_1121009068.htm. 2017-05-21

  15]米果:《四大产业集聚区撑起“中国智造”》,《中国企业报》2018228日。

  16]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

  17]工信部公布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 com/20170212/n480521043.shtml

  19]李雁争:《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上海证券报》2018131日。

  2050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被请进中南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08/28/content_5221040.htm. 2017-08-28

〔责任编辑:清  菡〕

 

 

The Processing and Acting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 Manufacturing Power in China

Li Jinhua

 

 

Abstract: Manufacturing power mainly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leading technology breakthrough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s, which can be outlined the framework of constructing manufacturing power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manufacturing power also has some weak links, some areas of technology are still lagging behind the advanced level of th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led by China accounted for very little,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financial and taxation policy are obviously lag, manufacturing power has failed to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etc. In the future, China needs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fields lag behind the world's advanced level,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standard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porting policy system of the fiscal, financial and tax, and to emphasize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ulture system.

Key wordsmanufacturing powerconstruction processframework